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学术研讨会

暨“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研究丛书”发布会在京召开

2015年10月30日、31日,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学术研讨会暨“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研究丛书”发布会在北京清华大学近春园召开。

清华简《系年》是西晋汲冢竹书《纪年》之后出土的一部秦焚前的完整史书,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史书实物。该篇共138简,分作23章,在战国出土文献中卷帙最为庞大。《系年》记载了西周初年至战国早期的诸国史事,笔法精整凝练,文字特点鲜明,不仅提供了诸多古史、古文字方面的新知,其作者身份、史书体例、古书形制、书法特点也有极大的讨论空间与研究价值。《系年》刊布后即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所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即从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书法学等方面对之进行了数年的深入研究。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高度肯定了“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课题组的科研工作。清华大学校领导、党委副书记邓卫出席会议,并代表学校对丛书出版表示祝贺,对社科规划办的支持、对顾问专家组的指导,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各协同单位、相关兄弟院校与合作单位,以及课题组专家学者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吉林大学资深教授林沄先生、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镇豪先生等七十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就《系年》相关的文字、文献、历史问题及“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研究丛书”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的讨论焦点集中在《系年》抄写时代与体裁特点,《系年》书法特色与书写用字习惯,《系年》所载共和执政、西周覆亡、王室东迁、秦人起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重要史事及其相关年代学、地理学问题。专家们对课题组科研工作及丛书出版表示高度认可,指出课题组很好地总结了《系年》刊布之后四年以来的学界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多有创获,而如此重要的一部历史文献仍有许多内涵等待学界继续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