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武先生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李先生、谢校长、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来到这里,参加《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辑的成果发布会。继2012年《清华简》第三辑出版后,李先生以八十高龄、旺盛的精力率领他的团队,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推出了第四辑。这是相当快的速度。在此,我们要衷心感谢以李先生为首的清华学术团队各位师生的辛勤劳动,也感谢清华大学谢校长所领导的行政方面的大力支持和中西书局在出版方面的努力。

清华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内容常超乎我们的想象。因此,其整理的难度也是不言而喻。大家之所以看好《清华简》,除了看好它的内容外,也看好它的整理水平。这次第四辑中的三篇东西,都是不见于传世文献和以往出土文献的。其中,《筮法》、《别卦》两篇对易学意义重大;《算表》则不仅在中国数学史上意义重大,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有重要位置。最近,退出我们日常生活几十年的珠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更不难想象清华这份两千多年前《算表》的意义。毫无疑问,这些内容重要、意义重大的新材料,整理起来,特别是首次整理,难度是相当大的。但李先生他们的团队却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观察议论上能抓到要害处,行文表述则简洁明了。这也是李先生几十年出土文献整理研究经验的体现。这里我还要特别提到三点:

第一,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出版,不仅在学术方面做得好,在整理的工艺方面也同样出色有创新。这包括从开始的摄影,到获得专利的“字形图像提取方法”和各种图表的制作,一直到最后的出版,包括它的编辑、装帧、印刷。

第二,因为不久前清华简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结项,我有机会读到清华团队在竹简保护方面的详细报告,知道赵桂芳老师她们不辞辛苦,精心保护这批竹简的种种细节,深受感动。一些看似简单平常的小事,如记录温度之类,因为要长年累月的天天反复去做,简单就变得不简单了,平凡也就变得不平凡了。

第三,在整理清华简的同时,也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一批年轻学者崭露头角。相信随着整理工作的继续和时间的推移,终将在清华产生一批简帛研究的优秀学者。

元旦刚过,春节将至。在此,衷心祝愿李先生和他的清华团队以及在座的各位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谢谢大家!

(杨蒙生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