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

战国佚籍揭示早期郑国历史

4月16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成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主楼召开。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考古文博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首发仪式,发布会由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苏竣教授主持。清华简第六辑整理报告共收入5篇战国佚籍,记录了春秋时期郑、齐、秦、楚诸国史事,此批文献的整理公布将为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资料。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岩出席发布会并讲话,代表学校对清华简第六辑的出版表示祝贺。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对清华简第六辑整理报告的情况做了概要的介绍:第六辑整理报告5篇文献之中有3篇是关于郑国史事的,即《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和《子产》。第三辑整理报告有一篇题作《良臣》的文献,特别突出郑国的良臣,列举了“子产之师”和“子产之辅”,清华简中有如此多的篇目内容涉及郑国,是否暗示这批文献是由郑国传入楚地,是特别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载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逝世后,夫人武姜对继任的庄公——也就是《春秋》开篇“郑伯克段于鄢”的那位郑伯——进行的规诫;《郑文公问太伯》则是郑国公族太伯规诫郑厉公之子文公的言辞。两篇文献对郑国初期的三代国君即桓公、武公、庄公多有涉及,讲述了《春秋》之前、两周之际的郑国史事,由于记载这一时期的史籍多阙,这两篇文献也就有着特别重要的史料价值。传统上一般认为郑桓公早卒,郑国东迁实际是从第二代国君郑武公开始,而《郑文公问太伯》则明确记载郑国第一代国君郑桓公就已经“获函、訾”、“克郐”,开始了东迁启疆的进程。清华简的这一记载揭示了两周之际郑国开国时期的真实面貌,也将为春秋早期历史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子产》是关于郑国名臣子产道德修养及施政业绩的论说,从圣君如何利民自勉,做到君民相互信任,讲到子产执政,如何“自胜立中”、“助上牧民”,全篇有较强的思想性,与儒家学说多有相类,可见孔子称子产为“古之遗爱”,确有渊源。

第六辑整理报告中另有一篇是关于齐国史事的,题为《管仲》;一篇是关于秦、楚史事的,题为《子仪》。《管仲》采取齐桓公与管仲问答的形式,讲述治国道理,此篇虽不见于传世本《管子》,文体与用词也还有许多相似之处。《子仪》讲述秦晋殽之战后,秦穆公生聚教训,为对抗晋国,转而谋求与南方的楚国联盟,释放长期囚禁在秦国的楚国重臣申公斗克(字子仪),举行隆重的典礼将其送回楚国,以此向楚成王示好。简文叙述的便是穆公送行时的种种情节,穆公和子仪的外交辞令多以诗歌和譬喻的形式,表达了秦楚穆力同心的合作意愿。以上五篇文献均记载春秋史事,皆为前所未见的篇章,其整理公布为历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中西书局总经理秦志华先生介绍了清华简第六辑出版工作的相关情况:清华简第五辑整理报告首次采用电分技术对光学照片进行制图,为出土简帛的印刷出版推出了新的技术指标。第六辑成熟运用这一技术,保证并提高了图版质量。

吉林大学副校长吴振武教授、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北京大学朱凤瀚教授、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晁福林教授、武汉大学陈伟教授等专家学者对第六辑整理报告的出版表示祝贺,并从春秋史、文献学、文学等角度就第六辑整理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

苏竣教授回顾了近年来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与清华简研究团队的发展情况,向与会代表表示感谢,并宣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成果发布会圆满结束。

(通讯员: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