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研究”课题组第三次工作会议纪要
11月1日,银雀山竹简整理课题组在清华大学近春园召开第三工作会议,清华大学李学勤先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刘曙光院长、山东博物馆郭思克馆长、文物出版社张自成社长及李零、胡平生、李均明、骈宇骞、陈伟武、刘钊、刘少刚、赵桂芳等专家学者和课题组相关成员出席了会议。会议分有两个议题,第一为前一阶段工作的介绍和总结,第二为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李学勤先生首先发言。他说,简牍学在二十世纪逐渐成为显学,其发端就是银雀山汉简的发现和整理研究。1972年银雀山汉简出土,立刻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注意。但该竹简日后的出版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却不尽人意,四十多年过去了到现在还未全部完成。好在目前山东博物馆和文物出版社支持我们的整理工作,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银雀山竹简的全貌能早日公布于众。
随后,郭思克总结了前一阶段课题组的工作进展情况,主要是:确定课题组成员;完成了简牍保护整理方案;完成简牍保存现状和数量的普查;完成了所有简牍的数据采集工作,共获得已编号的简牍和以前未编号的2647枚残简的红外和彩色照片15000余张等等。赵桂芳和贾连翔分别就竹简的保护和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点作出说明。
针对课题前一阶段的工作,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前一阶段的工作卓有成效,在确保竹简安全的情况下,依靠科技手段提取了更清晰、更丰富的有效信息,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工作和出版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之后,课题组负责人刘少刚、郭思克邀请专家们就下一步的具体的整理方法和出版计划畅所欲言。刘少刚说,四十年前的银雀山竹简的整理成果在今天看来有很多仍是经典,是老一辈学人学识和智慧的结晶,但由于科技进步,今天我们获取了比前人更为详尽的简牍信息如红外照片、简背划痕等,拥有积累了几十年的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是否可以在一些问题上比前人稍微进步一点,比如定名问题、编连缀合问题等等。李零认为:竹简类古书的原始形态肯定是以卷为基本单位的,而不是我们目前常见的以篇为单位,这无疑是整理者对“卷”的人为切割。所以理想的竹简类图书出版物,应该充分尊重简册的原貌,这才比较符合考古学的要求,比如可以在竹简的“契口(编绳处)”做个小记号。这也要求在整理方法上,按简牍的物质形态分类,比如按简牍形制(长短宽窄等)、字体分类,而不是按内容分类。李均明先生则认为,无论分卷分篇,简长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一个原则。骈宇骞对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提出规划,他认为主要有残简的缀合、篇章的分合、篇章命名、文字释读、注释的补充与订正、阙文补充等几个方面。胡平生认为残简的缀合将是本次银雀山汉简重新整理最大的亮点,并表示裘锡圭及李家浩先生对此也抱有希望。刘钊建议,整理成果前是否要有详细的发掘情况介绍,书后还可附论著目录,并配合文字编的出版。另外学术界最想看到是对本体的研究,所以对一些细节,比如反印文要特殊介绍,对字体辨识和编连有极大作用。郭思克也提出图版和集释是否可以分开出版等问题。
经过认真听取意见和讨论,课题组就下一步的工作作出如下安排:
一、出版计划:预计出11册,大8开,图版(红外、彩色、放大图)+释文+简注。2018年开始出版。
二、整理工作的方法和计划:
1)图版。由贾连翔负责在12月底前将所有图版按简号裁剪,传回山东博物馆。山东博物馆为2467枚未编号简牍编号,然后将所有图版分发给课题组成员(与课题组签订保密协议)。
2)由山东博物馆负责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协作问题。
3)整理成果采用和银雀山汉简已有的整理符号。课题组成员应认真阅读已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吃透老一辈学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4)鉴于残简缀合和定名问题会是日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建议大家及时沟通,并就相关问题开展专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