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5日下午,清华大学王国维学术讲座第32讲在蒙民伟人文楼441室举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尤锐(Yuri Pines)教授应邀主讲“从出土文献的新发现重新考察中国早期史学史”。讲座由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主持,采取线下讲座与“学堂在线”全球直播相结合的形式展开,线下60余位师生以及线上820余人共同聆听了本场报告。

讲座伊始,尤锐教授指出在这个出土材料涌现的时代,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提出新的问题,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史的特征,而先秦史学史便是主题之一。接着他回顾了梁启超、顾颉刚、李学勤三位学者的观点,指出了他们对先秦时代是否有“所谓史学”,先秦历史文献是否可靠的观点分歧。尤锐教授认为要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借助新出土的先秦文献,重新评价先秦史学和“半史学”(quasi-historical)作品。
尤锐教授认为中国古代史学中有两种趋向,一是以who,when,where,and what为核心问题,包括许多细节的“信息类”历史,二是以对历史的解释和教训为核心的“解释类”或“教训类”的历史。传世文献中,有明显“实录” 色彩的《春秋》便是信息类历史的例子。《春秋经》中包含许多细节,大部分的记录是基于当时史官的记载,其历史可靠性比较高。然而《春秋经》的一些特点——如避讳、极简记载、缺乏叙事等——都妨碍读者理解《春秋经》的内容。尤锐教授推测《春秋经》是基于宗庙“书于策”的资料,其本来的读者很可能是统治者的祖先,这种作品不作为传递历史知识的核心资料。结合出土的晋侯稣编钟铭文,他认为“信息类”历史的起源是为了记录祖先的功勋,并保存其它重要信息,如家谱、盟誓、受封赏的缘由等。而“教训类”的历史的起源应是天命观,即用“周代商”、“商代夏”的故事来证明上天对政治、社会秩序以及统治者道德的管理。类似的故事在《尚书》等资料中比较普遍,但其作者的目标是阐述应该发生什么而不是记述真的发生了什么。另外的教训类的历史作品是“逸事体”的故事(historical anecdotes)。在战国时代,这些故事成为历史作品的核心,其重视的是“why”而不是“who,when,where,and what”,因而其历史可靠性有限。
尤锐教授认为《左传》是先秦传世文献中唯一与后代“正史”类似的史学作品,既包含信息细节,也具有丰富的历史教训意义。尤锐教授认为《左传》的研究关键问题是其资料的来源以及这些资料的性质和可靠性。学者早已指出《左传》主要的材料来自列国的“国史”(“史记”)。列国的“国史”已经融合了“信息类”和“解释类/教训类”的材料,而《左传》则继承了这个风格。这意味着尽管《左传》中许多“虚构”的故事不是史实,但仍然反映出春秋时代史官的风格,属于春秋时代的材料。

清华简《系年》的原始材料是与《左传》同样的或类似的楚国和晋国的“国史”,属于“信息类”的史学作品。《系年》在根本上缺乏教训类历史的特征,娱乐性内容也明显有限。《系年》集中在记述楚与周围国家之间联盟、战争、外交等大事的变迁,而不是历史教训与褒贬。尤锐教授认为《系年》的写作目标是为楚国的统治者提供外交的参考资料。
清华简《楚居》也是信息类历史。尤锐教授认为《楚居》肯定是楚国史官的作品,但它没有系统地介绍楚国的历史,没有任何娱乐价值,跟历史的教训、褒贬也无关。他推测《楚居》的写作目标是礼制教学,其读者可能是在楚国谋生的外地士人。
根据出土的“教训类”的早期“逸事体”文献与“国史”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尤锐教授以上博简《庄王既成》为例,指出如果读者对楚国历史不甚了解,就无法理解上述故事的内容。这意味着列国“国史”在春秋时代应该有较为广泛的流传。
最后,尤锐教授总结到,春秋时代中国史学的主要作品是列国的“国史”,这些“国史”含有信息类的资料、来自口头的传述,以及史官个人编造的解释类和教训类的虚构资料。除“国史”以外,史官创造了许多另外的“半史学”资料,如类似《春秋经》的编年作品、有助于“使者”的类似《系年》的历史概述作品、以及类似《楚居》的礼制教学作品——这些作品都属于“信息类”历史。
与此相反,战国时代信息类的资料几乎消失了,而教训类的作品则更广泛地流传。这很可能与诸子“以古事今”的论辩方式有关,即教训更为重要。因此他们更关注教训集中的逸事体作品,而对信息类作品不感兴趣。除了逸事体作品以外,新型的教训类作品是“成败”故事。这些故事基于史实,写作目标是让历史的教训符合于作者的政治立场,因而许多细节和言论都属于作家编造的虚构,而故事的可靠性变成次要的,虚构故事变得极为普遍。传世的战国时代的史学作品都是诸子及其弟子们的产物。史官的“国史”仍然存在,但似乎没有之前的吸引力和广泛的传播。直到司马父子重新融合了信息类和教训类历史,历史作品才恢复了可靠性,史学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

黄德宽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尤锐教授从“信息类”历史和“教训类”历史的二分趋向入手,对先秦时代史学史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春秋战国之际史学写作的转变,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其后,尤锐教授还就“信息类”“教训类”的可靠性、《左传》与《春秋经》的关系、史料的可靠性分析、《楚居》的作者,以及其他历史文献的起源等问题,与现场的师生和线上观众进行了交流。


最后,黄德宽教授向尤锐教授赠送王国维讲座纪念证书、讲座精装海报等,尤锐教授再次表达对中心的感谢与致意。
【清华大学王国维学术讲座】
清华大学王国维学术讲座是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高层次大型学术活动,旨在通过定期邀请海内外顶尖学者公开讲学的方式,传承与弘扬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清华人文精神,推动清华人文学科的复兴与发展。
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与“学堂在线”合作启动该系列讲座的全球直播,并将推出慕课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联动校内校外共享优质学术资源,着力打造清华人文学科的国际学术品牌。
【本期讲座回放信息】
“学堂在线”回看网址:
https://www.xuetangx.com/live/live20200917m001/live20200917m001/5362797/7383701
扫码观看:
讲座资料单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Oe_ZnwFmNsrBzU2Ixhdbmg提取码:3p6z
(编辑:侯建科 审核:贾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