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蘭教授做客王國維學術講座第三十一講

12月9日下午,清華大學王國維學術講座第三十一講在清華學堂102教室舉行,著名漢學家、美國達特茅斯大學艾蘭(Sarah Allan)教授應邀作了題爲“商代大方鼎的來源、意義及紋飾的發展”的演講。本次演講由黃德寬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艾蘭教授介紹了迄今爲止出土的15件商代大方鼎的出土情況。既往學者多認爲大方鼎與王權有關,而艾蘭教授指出,目前所見的9件早商大方鼎中,8件出土於鄭州商城窖藏或祭祀坑、1件出土於平陸縣前莊;6件晚商大方鼎中1件出土於江西新干大洋洲、3件出土於王后墓葬,僅有2件出土於商王墓葬(M1004鹿方鼎、牛方鼎),並指出只有女性祖先(司母辛、司母戊)有大方鼎,對大方鼎象征王權之説提出了疑問。

接著,艾蘭教授指出了“大方鼎”的三個特徵:大型、方形、乳釘紋帶,並介紹了她對方形來源問題的思考。由於當時的陶器多以泥條盤築法或轉輪法製成,故器身多呈圓形或橢圓形,而早商時期的方形青銅器只有大方鼎一類,因此她推論大方鼎所模仿的對象可能是同屬方形的木器。她指出,鄭州商城窖藏大方鼎並非一體成型,而是先分別鑄造鼎的各個部分,再利用榫卯結構進行拼接而成的,應理解爲鼎身+俎案形的組合,二里頭出土的陶方鼎形制也與之相同,類似的木質組合又見於山西陶寺遺址M3072所出的木匣+俎組合。

對於大方鼎上乳釘紋帶的來源,艾蘭教授由早商大方鼎以木質器物作爲模仿原型這一推論出發,根據二里頭出土鼓形陶壺及湖北崇陽等地出土的商代青銅鼓上類似的乳釘紋帶,認爲當時的木質器物器身各面的邊棱上包裹有金屬邊套或獸皮,並用成排的鉚釘固定在器身之上。這些鉚釘兼具加固與裝飾作用,正是大方鼎乳釘紋所模仿的來源。

接著,艾蘭教授又討論了早商與晚商大方鼎的區別。在器型方面,早商時期的青銅器只有大方鼎是方形的,而晚商時期諸多類型的青銅禮器如觚、爵、尊、罍、彝等都有方形器,此外還存在小方鼎;在埋藏環境方面,早商的大方鼎都出於窖藏或祭祀坑中,如鄭州商城的大方鼎埋藏於方城東西面的祭祀坑中,可能本身就是祭品,而晚商的大方鼎都出於墓葬中。由此出發,結合她對商人宇宙觀、商代“亞”形意義的研究及甲骨文中祭祀四方、四方風,“出日”、“入日”,“東母”、“西母”等的相關記載,對商代大方鼎的意義與用途進行了討論。

最後,艾蘭教授對本次演講進行了總結。她認爲以鄭州商城所出大方鼎爲代表的早商大方鼎在祭祀宇宙、自然神靈方面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如可能被用於祭祀四方神或掌管太陽運行的神(東母、西母);新干大洋洲及殷墟所出的大方鼎借鑒了早商大方鼎的造型和紋飾,但在用途上發生了變化,如小方鼎被許多家族用來祭祀祖先神、大方鼎被用來祭祀武丁的兩個重要妻子(婦好、司母戊)。在這一時期,方形容器和圓形容器相輔相成,殷墟貴族將大地和天空的宇宙觀象征符號(方、圓)作爲一種美學和儀式的象征符號應用到了祖先祭祀和喪葬祭儀之中。

演講結束,黃德寬教授對本次演講進行了總結。在互動交流環節中,中心師生與艾蘭教授就本次演講內容進行了互動交流。

(演講整理:黃一村,本文經艾蘭教授審定)

(編輯:侯建科 審核:賈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