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梁宏剛先生應邀來中心講學

2019年5月9日下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梁宏剛先生應邀在清華大學文北樓206教室作了題為“青銅器保護修復技術”的講座。此次講座由劉國忠教授主持。

梁宏剛先生開篇首先介紹了文物保護(Conservation)和文物修復(Restoration)兩個概念的聯繫與區別,狹義的文物保護偏重于現代自然科學層面,通常稱作“文物科技保護”;文物修復偏重於技術層面,主要分為考古修復、博物館修復、藝術品修復和商業修復四類。

梁宏剛先生介紹說,中國青銅器保護修復傳統技術由來已久,古代青銅器破損由匠人隊伍進行保護修復。歷代王朝好古,多仿前朝銅器,造就了一批手藝精湛的手工藝人。加之清末民國初年的青銅器熱潮,催生了北京派、蘇州派、山東濰縣派和陝西西安派等四大青銅器保護修復傳統技術流派。四大流派各有特點,其中北京派影響較大,解放後大都進入文博系統,隊伍更加壯大。梁宏剛先生指出,傳統技術本身並非一成不變,隨著人員隊伍更新換代以及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工具、材料都在進行變革,傳統技術的手法技藝以及工藝程序也在不斷創新。

梁宏剛先生按照我國青銅器保護修復技術基本工藝流程,從清洗去銹、加固處理、穩定處理、整形復原、連接完形、補配缺塊、緩蝕處理、作色做舊、表面封護等九方面,對中外青銅文物保護修復做了比較和歸納總結,並以修復實例進行圖文展示。同時,梁先生也指出,整形復原中提及的“加溫法”尚需要謹慎使用;傳統焊接技術以錫焊法為主,所使用焊劑中含氯離子對銅器危害極嚴重,易產生“青銅病”,但早年焊接過的銅器並未生成“青銅病”有害銹,這一現象值得大家思考。

最後,談及中國青銅器保護修復技術的傳承和發展,梁宏剛先生認為,一方面是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和國外新方法的引進與吸收;另一方面,傳統修復技術也在工藝、技術手段、保護材料上不斷傳承和發展。老一輩修復師技藝精湛,但是還比較缺乏將寶貴經驗提煉為理論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傳統技藝發展緩慢,始終停留在作坊式的修復階段。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有責任找出問題,使傳統修復與現代科技有機地結合起來,用現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傳統工藝,使之得以傳承發展。

講座結束,劉國忠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總結,梁先生也講座內容與在座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

??

(劉國忠教授向梁宏剛先生贈送講座紀念海報)

相關鏈接:

梁宏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屬文物與考古發掘現場出土文物的保護與修復、金屬文物製作技術研究、文物分析測試研究等。曾主持和參與支持多項國家科學技術部和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課題,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參與編輯多部關於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修復的專著或論文集。

(文:溫小寧 圖:任 攀 編輯:侯建科 審核:賈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