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下午,清華大學王國維學術講座第二十八講在清华学堂102教室舉行。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席教授陳鼓應先生應邀主講“從清華戰國竹簡《心是謂中》看戰國黃老思潮關聯性”。此次講座由黃德寬教授主持。


去年中心十周年研討會上,陳先生認真研讀了《心是謂中》並作了簡短發言。陳先生認為,在眾多的出土文獻中,《心是謂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與戰國中後期“大一統”形成的時代思潮——黃老思潮——密切相關。具體而言,兩者關係的重要線索,一是由心術引向主術,二是“心,中”命題(語句)之對比參照。
此次講座伊始,陳鼓應先生首先征引《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等中對稷下學派的記載,向大家簡要地介紹了道家黃老學派以及黄老思想的主要主张。陳先生指出,黃老思潮的主要特點是:由心術引論“主術”,心—形關係與君—臣關係類比,二者有不同職分;將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轉化為“君上無為而臣下有為”;戰國中後期,百官共治之態勢,黃老提出分工治國原則,“心”的議題由隱含性走向顯明性,這是戰國中後期思潮的一條重要線索。陳先生認為這也是《心是謂中》的思想背景,尤其是《心是謂中》與齊文化中的黃老學著作—《管子》四篇(《內業》《心術上》《心術下》《白心》)的關聯性甚密。
陳鼓應先生緊接從《心是謂中》整理者沈建華老師所提出這篇竹簡三個重要的議題——“身心:君臣比喻”“心與天的關係和心智的作用”“身命與天命的關係”展開論述。
首先,陳先生指出,《心是謂中》的第一段以“身心”譬喻君臣關係,這與《管子·心術上》第一章中的內容相吻合,這在先秦諸子文獻中是罕有的。《心是謂中》將“心、中”兩個概念連成一個語句或命題,也多次見於《管子》四篇。《心是謂中》與黃老共通的主張還在於其“重智”說。當然,陳先生也指出,《心是謂中》短小精悍,沒有提及“道”“氣”,對於黃老而言,這是關鍵性的概念——道無形,但有序地成就萬物,落實到人間具體落實、操作,必須面對心、知、思慮的作用,道的精蘊,全在心去體悟。老莊比較否定“知”的局限,黃老則重視,但不是指狹隘的“知”,而是要德、知並進,肯定有為,要以心的認知\揆度為導向。
其次,陳先生由“中”引申到儒、道論“中”的異同,《論語·堯曰》“允執其中”、《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莊子·人間世》“乘物以遊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莊子·人間世》“中心物愷(和樂),兼愛無私”以及《莊子·庚桑楚》“敬中以達彼”都深刻地將“中”與心性論相聯。隨後,陳先生又針對《心是謂中》“身命”與“天命”之分,引申到“命”思想所體現的儒道思想會通,他列舉《論語》《莊子》論“命”的章節,認為二者談命,都有濃厚的限制意味,《心是謂中》也有這種會通儒道的思想傾向。
《心是謂中》末段主要探討命與非命、祭祀和鬼神。陳先生概括說這是勸誡人們不要沉淪於祭天與鬼神之中,而要祈求自己的身和心。而關於鬼神,《內業》開篇提到:“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榖,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鬼神”的意涵,一謂陰陽變化,二指天地精神、自然界的神妙作用。陳先生認爲《易傳·系辭傳》“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之“鬼神”明顯來源於《內業》篇。
演講結束,黃德寬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總結。互動交流環節,中心沈建華教授、人民大學哲學院曹峰教授、中心博士後陳民鎮等就講座内容與陳先生進行了互動交流。

最後,黃德寬教授向陳鼓應先生贈送王國維講座紀念證書、本次講座精裝海報和鮮花,陳鼓應教授再次表達對中心的感謝與致意。
(文:吳寶麟 圖:任攀 編輯:侯建科 審核:賈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