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武前贤 赓续传统 不负时代
黄德宽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

尊敬的陈来先生、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隆重纪念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百年,向百年前因应时势巨变创建国学院的先贤们致敬!向以高深研究陶冶培育国之俊才的国学院的导师们致敬!向那些秉持国学院精神、为中国现代人文学科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国学院的弟子们致敬!正是他们,共同成就了中国现代高教史、学术史上的清华荣光,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教育、学术和文化遗产!
百年前诞生的国学研究院,“本中国文化精神”,以科学方法“研究中国高深之经史哲学”,希望“寻出中国之国魂”,展现出彼时清华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1925年9月9日曹云祥校长《开学词》)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国学院导师,立足于“求本国学术之独立”,会通中西,铄古铸今,“发明光大我国之学术”(王国维语),各自登上时代的学术巅峰,在史学、哲学、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考古学、边疆历史地理等众多学术领域开风气之先,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对中国现代人文学科的发展可谓“厥泽鸿醇”!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在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回首中国人文学术百年历史进程,尤为彰显清华国学研究院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和人文学科发展的重要影响和历史性贡献。
清华国学研究院办学虽只有四年,但国学院的魅力和影响是超越时空的,其文脉传续,泽被当今,还将影响长远。国学院停办后新建的清华文史哲学科,秉持和发扬国学院的学术精神,办学成就显著。经历1950年代院系调整,虽然清华文科停止办学,但国学院毕业的学子以及从清华园走出的文史哲学者,以他们杰出的学术贡献,在新中国人文学科发展史上,继续书写着精彩的篇章。1980年代,清华开启重建文科的历史新阶段,文科复兴成为清华人文学科群体的自觉意识和目标追求。2009年,重建国学研究院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振兴文科的一项标志性举措。在院长陈来先生的主持下,国学院以“中国主体、世界眼光”为宗旨,发扬清华国学院的学术传统,赋予国学研究新的时代精神和使命,取得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新成就,陈来先生的“元亨六书”是推进人文学科“三个体系建设”的重大创新成果。
2008年,由李学勤先生创建的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作为清华人文学科的一支新生力量,以商周甲骨金文、清华简等战国文字以及秦汉简牍的整理考释和历史文化研究为主要任务,所做的正是当年王国维先生提倡的“中国新发见之学问”。1925年,王国维在国学院开设《古史新证》课,在所撰《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等鸿文的基础上,以“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互证,进一步论证《史记·殷本纪》所记殷商世系全为“实录”,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同年7月,王国维为清华暑期学校作《最近二三十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公开演讲,提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倡导研究“新发见之学问”。陈寅恪曾以“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来评价王国维的治学方法,谓“要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陈寅恪更以取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为准则,提出治学之士“预流”或者“不入流”之说,影响至今。(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与地下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印证了王国维在演讲中“后此之发见,亦正自无穷”的预测;中国现代人文学科发展演进的历史,更充分证明王国维、陈寅恪的远见卓识。
出土文献研究中心在运用新材料、研究新发现之学问的同时,发扬国学院会通中西的优良传统,努力以世界性学术眼光和开放兼容格局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设立“清华大学王国维学术讲座”,延请国际顶尖学者来中心任教、讲学,先后启动清华简英译、日译项目,举办古文字与中国古代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与世界学术交流中促进文明互鉴。
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第二个结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文学科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今天,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创立百年,此刻站在这个讲坛上,我怀着敬畏之心。我想,纪念,不仅是为了回顾清华人文学科曾经的历史荣光,更是为了激励清华人文学科的后来者,踵武前贤,赓续传统,不负时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努力做出清华文科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愿国学研究院以百年庆典为新起点,再创辉煌!
2025年9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