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宽:首届“古文字与中华文明”国际学术论坛闭幕词

尊敬的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老师们、同学们:

经过两天的讨论和交流,首届“古文字与中华文明”国际学术论坛顺利完成了各项议程,马上就要闭幕了。借此机会,作为本次论坛承办单位的代表,我谨向各位专家学者和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意!本次论坛有12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参会,9位先生为论坛做了大会报告,75位先生在分会场或线上报告了论文。特别是裘锡圭先生对本次论坛寄予厚望,向论坛提供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令我们十分感动!正是有赖于各位学者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论坛才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本次论坛,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古文字与中华文明”这一主题,从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学术视角,共同探讨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的相关问题,发表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体现了古文字、出土文献和中华文明研究的前沿水平。通过大会报告以及四位先生刚才对各个分会场交流讨论情况的介绍和会议论文集,大家对论坛已有了总体了解,这里我谨对本次论坛的主要收获,简单谈几点认识:一是在古文字与早期中国历史文明研究方面,本次论坛有多篇论文依据最新古文字资料,探讨诸如夏史重建以及商周战国秦汉的社会历史、政治和文化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新观点,推进了对古代中国文明的研究和认识;二是关于清华简研究,这是本次论坛的一个热点,有20多位学者提交了有关清华简研究的论文,报告了在字词释读、文本构成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新近发布的《五纪》《三不韦》的结构和思想观念的讨论,对我们下一步深入开展清华简的整理和研究工作颇有启迪意义;三是在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秦汉简牍资料的整理、字词释读以及与传世文献字词互证等方面发布了一批新成果,这些成果展示了出土文献整理方法的创新和古文字释读取得的进展;四是在出土文献文本研究方面,涉及青铜器铭文和简书文本的制作、构成、性质和传播等方面,有些论文根据新揭示的一些文本现象所展开的讨论,对出土文献文本研究的理论提升和具体研究实践,都是很值得重视的。这几点只是个人初步的印象,还说不上是严谨的总结。总体来说,本次论坛上中外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视角,相互切磋,彼此启迪,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的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的研究是一个既充满魅力也富有挑战的学术领域。中华文明作为一种古典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不仅源远流长且“其命维新”。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演进,吸引了一代代中外学者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了许多有影响的成果,更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从“信古”“疑古”到“释古”,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新史学的崛起和一系列重大考古新发现,中华历史文明的研究日益进步,成绩斐然。但毋庸讳言,在中华文明形成以及早期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上,中外学者还存在明显的认识分歧,即便是中国学者之间也往往见仁见智。由于历史窅远,文献不足征,古代中国的历史面貌往往难以确切知晓,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新发现则有可能为这方面的研究带来希望的曙光,如甲骨文、西周金文作为商周时代的文字记录,为当时的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一手资料;战国秦汉简牍帛书文献的发现,则极大丰富了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认知。但古文字和出土材料多为残章断简,内容庞杂,释读困难,使得古文字研究之路荆棘丛生,不仅解决已有的疑难问题不易,而且古文字的释读成果要随时接受新知识和新材料的检验,“今是而昨非”,对每位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者而言是司空见惯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的研究,正因为其众多未解之谜而魅力无穷,也因其存在种种争议而激发代代学人求索的兴致和欲望。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推动我们在清华开辟本论坛,为中外相关学者交流切磋、携手合作提供一个平台!本次论坛各位的报告和发表的新成果,让我们获益匪浅,尤其是关于清华简讨论的多篇论文,对我们认真检视已发布的研究报告和今后的整理研究工作都是很有意义的。

论坛开幕式上,组委会主席邱勇书记不仅对各位莅临论坛表示感谢,更表示要将这个论坛持续办下去,并对各位学者出席下次论坛发出诚挚邀请!各位的积极参与和高水平的成果发表,激励我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把论坛办成中外学者发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研究最新成果的一流讲坛!本次论坛即将闭幕,我们欢迎各位今后随时来本中心交流访问,期待各位的再次光临!

最后,要感谢国家有关部委、古文字工程各建设单位、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本次论坛的支持;感谢各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对本次论坛的关注和传播;感谢中心的同仁和同学们为论坛所做的服务;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祝各位返程平安顺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