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上午,庆祝2025年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在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开幕。此次活动以“字贯古今 画承千载——从战国竹简到当代书画”为主题,由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主办,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安徽大学等“古文字工程建设单位”展示了清华简、安大简等早期文字资料,共同为维也纳联合国总部献上了一场中国文化盛宴。
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李松大使、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总干事瓦利、《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委会临时技秘处执行秘书弗洛伊德、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刘华代表总干事格罗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艾斯特拉达代表总干事穆勒、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出席活动并致辞。维也纳各国际组织负责人、各国常驻代表、高级外交官、国际职员等500多名嘉宾出席。

联合国中文日开幕现场
彭刚副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援引了钱钟书先生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等论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之间互相成就、开辟新的合作空间的必由之路,并介绍了清华大学在古文字学科建设以及国际合作方面的举措。

彭刚在开幕式致辞
此次展览以中英文双语集中展示了清华简入藏以来的整理研究过程、代表性篇目的内容以及产生的学术影响。同时展出的还有清华简《系年》复制品、出土文献中心围绕清华简推出的研究成果等。

展览现场

展览全景

弗洛伊德观看展览
4月14日下午,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之“人工智能与中国古文字研究”学术沙龙举行。活动包括两场主题学术报告,第一场的报告者是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原副校长吴振武教授,题目为《人工智能与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二场的报告者为吉林大学古文字古文物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李春桃教授,题目为《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国古文字、古器物研究》。报告由中心Rens Krijgsman(武致知)副教授主持。

Rens Krijgsman(武致知)副教授主持学术沙龙
4月16日上午,作为系列活动之一,中心副主任刘国忠教授与安徽大学徐在国教授在维也纳联合国总部会议厅分别作了题为《清华简与中国古代的简牍文化》与《谈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吉林大学古籍所所长冯胜君教授主持。刘国忠教授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以及其他早期文明文字起源与书写载体的总体情况,并对百年来战国秦汉竹简的重新发现过程进行了回顾。接下来,报告对清华简的内容及整理研究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并以《算表》为例展现了清华简在文化、科技、思想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刘国忠教授作学术报告
为强调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推动联合国六种正式语文的平等使用,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现全球传播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自首届庆祝活动于2010年11月1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以来,联合国中文日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此次活动重点展示清华简等古文字资料,为推介清华简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展示古文字学科的建设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校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