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馆员汪桂海应邀作了题为“汉代官府简牍等办公用品的置办与供应”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讲座的第十场,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郭伟涛主持。

郭伟涛老师主持

王桂海老师演讲
汪桂海老师从简牍、笔墨、封泥、缄束材料、箧(笥)、书囊以及财用钱七个方面介绍汉代官府办公用品的置办与供应。
汉代官府简牍的置办与供应有专职人员负责,可分为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根据《续汉书·百官志》的记载,守宫令、尚书右丞负责皇帝及尚书等宫中官府所用简牍的管理和供应,京城其他各级官府应当也有专职小吏负责。地方官府所用简牍,根据出土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司空律》及里耶秦简作徒簿,当由郡县司空管理的刑徒加工制作。边塞的情况相对特殊,边塞简牍的置办由侯官负责,居延汉简中出现有侯官直接从市场上购买简牍成品的记载,更多时候是购买木材,简牍的加工制作任务则由戍卒承担,简牍由侯官制作完毕后再向各亭燧调拨。
毛笔则是秦汉时期文吏的必备用品。汪老师梳理了先秦至秦汉时期毛笔形制的演变,并以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白马笔”为例指出至秦汉时期毛笔的制作已经专业化,因此官府在置办毛笔时趋向于向外采购。关于官府使用的墨,汪老师指出秦汉时期以使用松烟墨为主,根据《汉官仪》的记载,汉代隃麋(今陕西千阳)所制墨最有名并且为官府所用,表明汉代制墨也已经专业化,官吏日常办公所用墨块均由官府提供,官府用墨也从外面采购。

讲座现场
关于汉代官府封缄缠束所用材料,文献中没有记载。王献唐曾根据封泥背面痕迹进行过研究,指出秦汉封缄以麻、葛藤为主,其中麻使用最多。在此基础上,汪老师根据出土简牍中秦汉时期官府对菅、蒲、枲的收割、存储的记载,证明秦汉时期用于文书封缄的枲、蒲、菅草等都是由县(侯官)官府安排人员在相应季节统一收割、储存。
关于秦汉官府所用封泥,汪老师指出汉代诏书及诸侯王使用的是紫泥,应当是由武都郡向朝廷定期输送的贡品,其余官府所用封泥则由个人或官府自行置办,因使用者偏好和地域不同而差异极大。
秦汉官府所用的箧(笥),根据里耶秦简作徒簿的记载,也应当是由地方政府安排刑徒制作。书囊则用于密封重要文书,其形制多样,有青布囊、赤白囊、绿囊、皂囊等等,用于密封不同性质的文书。长沙尚德街东汉木牍2011CSCJ482②:7-1记有各种纺织品和“上事囊”,“上事囊”应当指用来密封奏呈上级官府文书的文书囊,简牍中的缣和布等纺织品可能是用来加工“上事囊”的。
汉代官府除了自行置备、加工简牍等办公用品外,还会从市场上购买。汪老师谈到汉代官府采购所需简牍等书写材料的经费被称为“财用钱”,此名称出现于《汉书》及《续汉书·百官志》,出土居延汉简中也见有“财用”“财用钱”,均是官府采购办公用品的相关记载。
最后,汪老师指出汉代官府简牍等办公用品统一置办和供应,既有利于所使用简牍规格的统一,亦保证了各官府机构办公用品供应充足,有效保障了汉代官府文书行政的日常运行。
讲座末尾的提问环节中,现场老师、同学踊跃提问。王威同学问及出土汉代毛笔形制差异的原因。朱亦文同学就悬泉简中所见以皂布纬或绿纬盛装的文书性质各有不同,汉简中是否有其他的用例提问。郭伟涛老师就“一事一封”“一事二封”的含义提问。汪桂海老师对这些问题一一给予回应,现场讨论热烈。


现场观众提问

汪桂海老师答现场提问

郭伟涛老师作总结
最后,主持人郭伟涛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郭伟涛老师指出,本次讲座从七个方面对秦汉时期官府所用办公用品的置办与供应进行了详尽系统的梳理,信息量非常密集,带领同学们深度了解秦汉时期官府办公用品的置办情况。同时,郭伟涛老师也期待汪桂海老师《汉代官文书制度》再版和汪老师主持的《汉书》新点校本早日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