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李宗焜:台湾历史博物馆藏甲骨的整理与研究

1225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宗焜受邀莅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作了题为“台湾历史博物馆藏甲骨的整理与研究”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讲座的第九场,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王子杨主持。

王子杨教授主持

李宗焜先生演讲

讲座现场

李宗焜先生主要从入藏情况、整理经过、缀合成果、对甲骨刀刻的体会等几个方面,对台湾历史博物馆所藏甲骨的整理工作进行了介绍,并讨论了甲骨整理的学术意义。

首先,李宗焜先生对台湾历史博物馆所藏甲骨的来源进行介绍。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甲骨有两部分,一部分来自河南博物馆,共有3656片;另一部分来自台湾“中央图书馆”,有600余片。李先生着重介绍了来自河南博物馆的这批甲骨的发掘经过、流转历程以及过往发表情况等,并讲述了1929年、1930年当地政府在甲骨发掘目的、态度、方法方面所引起的争议。而后,李宗焜先生详细介绍了这两部分甲骨的整理过程,将其评价为“史上最艰难的甲骨整理”。两批甲骨入藏历史博物馆时状况不佳,整理者将其上人为附加的石膏、黄蜡、胶布和自然附着的硬土等杂物进行清理,经过三年的努力,将甲骨恢复到可以进行整理的状态,称为“归零计划”。李宗焜先生又分别举例对这批甲骨的缀合成果进行介绍,包括在吸收前人缀合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甲骨实物对前人误缀进行改正,以及开展新的缀合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此外,李宗焜先生又结合整理成果,介绍了历史博物馆藏甲骨中的几个新字。最后,李先生对历史博物馆所藏甲骨整理的学术意义进行了总结,指出甲骨的存在本身即具有价值,实物对于甲骨缀合正误的核验作用十分重要,这批甲骨也为甲骨学研究增添了新材料。

现场师生提问交流

李宗焜先生答问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现场师生分别就出自台湾“中央图书馆”的甲骨数量、历史博物馆所藏甲骨整理成果的编排及出版计划、甲骨拼缀的粘合材料、甲骨的遥缀和新字释读等问题进行热烈交流。最后,王子杨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