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师生赴路县故城遗址考察学习

119日上午,在北京市“‘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的支持下,中心副教授程浩、郭伟涛带领中心硕博士研究生一行共15人,赴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参观学习。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加深同学们对考古工作的认识。

路县故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形成于西汉时期,总占地面积达35万平方米,是通州区现存的已发掘的唯一秦汉城址。路县故城遗址自2016年起开始发掘,城址整体深埋地下,城墙保存较为完好,是研究汉代北方县级城市形制和规模的重要实物资料。2021年,该遗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中心师生在遗址南城墙前合影

在文物库房,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李鹏老师为中心师生详细讲解了路县故城遗址出土的文物。同学们学习了历代墓葬的格局特点,对汉代陶楼、耳杯等具体器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同学们也了解了北京市副中心的考古工作规划。

中心师生参观文物库房

在考古发掘现场,李鹏老师详细介绍了路县故城遗址历年的发掘情况和当下的发掘重点。在工地技师的带领下,中心师生实地考察了西汉路县故城东侧及南侧城墙的布局,参观了多个古井、窑址遗迹,了解了田野考古中使用的最新技术。

中心师生参观田野考古工地

最后,在工地技师的指导下,中心师生纷纷上手体验打探铲,学习田野考古中这一最常见的实用技术。同时,也体会到了发掘工作的艰辛。

中心师生体验打探铲

本次考察过程中,中心师生与田野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深入交流,重点探讨了遗址出土的印制陶文和汉代简牍。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参观学习不仅让他们对汉代古城遗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他们对出土文献研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出土文献研究的深入发展,路县故城遗址将为我们揭示更多汉代古城的秘密。

同学感想

朱亦文:

通州城市副中心的考古工作近年取得了不少成果。城址在快速的城市发展中能够相对完整地保护下来,并进行有序的考古发掘,得益于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参观了考古工地后,路县故城遗址的丰富内涵留下了很深印象。城外的古井中发现了若干汉代的简牍,令人期待城址内部的进一步工作,为我们揭示千年前的路县居民日常生活细节。

林康:

路县故城遗址是汉代渔阳郡路县县治所在,是目前所知通州地区最早且唯一的秦汉时期城池,将通州的建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西汉时期的制陶遗址、数量众多的水井、水井中发现的竹木简牍、植物考古发现的水稻,都显示了这座汉代县级城池的规制与繁荣。城址原址保护,建设公园和博物馆,能够生动展示路县故城的考古发现,展现汉代路城格局和百姓文化生活。

考古工地衰草离披,工作者正细细勘察。探铲在我们手中与千年前的古人相遇,于泥土中看见彼此时空。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正如千年前此地生活的先民一样,考古工作也是在书写历史。

朱国雷:

119日上午,我们一行人在程浩老师、郭伟涛老师的带领下到通州参观了路县故城。在当地考古工作人员的带领和介绍下,我们了解到了通州地区的悠久历史。馆区的展板为我们全面展示了西汉时期路县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从出土器物来看,有许多仿漆木器的陶器,如耳杯等,可以想象这种设计在日常生活中兼具漆木器的视觉效果和陶器的耐用性。除了参观展馆,我们还在考古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考古工地,体验了洛阳铲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近距离感受了田野考古的艰辛和不易。希望之后大众有更多机会近距离参与和了解田野考古,消除大众对考古工作的误解,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历史认同。

胡孟强:

今天我有幸提前游览了即将对外开放的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此次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路县故城遗址,这一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前期考古勘探的重大发现,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出现,使得通州的建城史得以追溯到2200年前的西汉初期,这里也成为目前所知的通州地区最早且唯一的秦汉时期城池。

在遗址博物馆,讲解员详尽地向我们介绍了园区的建设缘起、出土文物以及未来规划,让人对这座遗址公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尽管公园尚未完全建成,但现场仍在进行的考古发掘,尤其是那深达十几米的挖掘现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参观后的钻探体验也让人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总之,这次参观让我印象深刻,不仅增长了知识,还体验了考古的乐趣。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参观活动,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珍惜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张然:

在通州路县故城遗址的实地考察中,我深刻领略到了汉代城市遗址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通过对城墙、水井、道路、墓穴等遗迹的细致观察,我初步掌握了汉代城市布局与规制的基本特征,并尝试从文化、社会、经济等多角度解析其背后的历史动因。

此次参观不仅丰富了我的学术视野,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使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遗址相结合,深化对古代城市历史文化的理解。我深感,作为学术研究者,应更加珍视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其内涵。

陈天逸:

119日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支持下,我们参观了形成于西汉时期的路县故城遗址。这是一座2000多年前的汉代古城,遗址内留下了了古井、窑址等考古遗迹,还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将近年来出土的耳杯、陶雕楼等文物进行展示。考古师傅又带领我们参观了发掘探方,体验了使用洛阳铲抽取土层,让我们近距离感受真实的考古发掘现场。

薛腾阔:

在中心组织下,今天我参观了通州路县故城考古工地及遗址公园,感到颇有收获。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老师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城市副中心的考古成果,除了数量较多的西汉考古发现外,数量较少的战国考古发现也吸引了我们的兴趣。

对我来说,亲手操作探铲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无法通过看图片或视频获得的。动手操作使我对这一颇有历史且广受好评的地层勘探工具有了一些感观上的认识。

总之,这次参观让我对北京的历史底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考古工作者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可谓不虚此行。

张高博:

这次参观使我了解了路县遗址周边区域考古勘探发掘的大致分区,战国至宋元时期的民间墓葬形制变化,以及汉代民间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一些器物。身临考古工地,得以近距离观察每个探方内部的分区、不同地层的堆叠关系。路途中还看到了考古工作站内种植的萝卜、白菜、大葱。可惜听讲解老师说到,遗址发现的部分竹简资料已经难以识读整理。非常感谢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希望今后还能参与类似的学习。

张官鑫:

此次来到考古发掘现场,通过考古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考古工具的使用,更进一步的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北京作为历史古都的深厚底蕴。同时也体会到考古工作的不易。城作为过去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遗址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体现,更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发展的见证。对城址发掘现场的近距离观察让我们看到了文本之外的汉代历史。

于迪光Judicael

2024119日,我们去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在北京市的东边,离市中心三十公里左右。我们先去了博物馆。博物馆里,有个路县古城历史的介绍,也有一些文物,比如说陶瓷器等等。也有一个中国历史坟墓改变的介绍,觉得非常有意思。参观博物馆,我们去了路县古城的考古遗址。这里可以看到发掘现场,有很明显的古城痕迹,比如说道路等等。最后,我们做了实践考古。用了木棒把土地出下来。觉得很有意思。

解子瑜:

此次路县故城遗址的参观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亲临田野考古现场。在发掘现场,我们看到了西汉时期路县城市规划的具体样貌,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城中复杂的道路系统和各种水井,看到实物之后我对发掘简报的绘图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路县故城与我上半年参观的通州土桥墓地有着很深的联系。本次实地考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进了我对家乡历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