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毓灵应邀做了“殷墟王陵四论”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讲座的第六场,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严志斌教授主持,学校与中心数十位师生参加。

严志斌教授主持

何毓灵研究员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何毓灵研究员介绍了殷墟王陵的发掘历史和概况。殷墟王陵发现、发掘于1934-1935年殷墟第10至12次考古发掘,20世纪50-80年代进行过规模不等的勘探与发掘,近年王陵及周边区域发现围沟、干路的路沟、大量新发现的祭祀坑以及王陵区西南部西周早期遗址,这些新发现极大改变了我们对殷墟王陵区的认知。

殷墟王陵区平面图
讲座中何毓灵研究员主要围绕王陵始建年代、王陵盗毁年代、祭祀坑年代以及王后陵墓四个问题展开讲述。
对于王陵始建年代,何毓灵研究员认为王陵始建与洹北商城有关系,其年代与洹北商城同时,是洹北商城始建时都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殷墟王陵的盗毁年代,何毓灵研究员认为殷墟王陵被大规模破坏、盗毁发生在西周初年,且盗掘行为是一种周人的国家集体行为。
殷墟王陵区大量祭祀坑因为出土器物有限以及少见打破关系,其年代一直难以判定,近年随着殷墟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丰富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祭祀坑中出土铜刀的年代属于殷墟文化早期,年代约为武丁在位时期。由此可以判定祭祀坑年代与王陵始建年代相一致,表明在武丁时期殷商王陵和祭祀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是“武丁中兴”的重要政治举措。
对于殷墟王后陵墓,何毓灵研究员认为殷墟王陵区并没有王后墓,以妇好墓为代表的诸多王族成员死后仍葬在宫殿宗庙区,反映出当时族邑理念和居葬合一的制度。

何毓灵研究员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的提问环节中,现场老师、同学踊跃提问。魏栋老师就考古发掘现场甲骨保护技术、处理方法进行提问。陈晟同学就西周遗存是否在宫殿区有所发现以及殷墟范围内西周遗存的规模如何进行提问。何毓灵研究员对这些问题一一给予回应,现场讨论热烈。


现场观众提问

何毓灵研究员答现场提问

严志斌教授作总结
最后,主持人严志斌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严志斌教授指出,本次讲座对殷墟王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讲座内容十分丰富,让在座的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殷墟王陵的情况和最新考古进展。讲座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深入探讨,比如王陵区祭祀坑的祭祀对象是谁?小屯宫殿区是否会再发现王后墓以证明何老师的观点。讲座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从2024年春季学期开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举办“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讲座,计划每月一讲,为师生提供相关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