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24日,由程浩副教授带队,中心四个年级的二十一名同学赴山西夏县开展考古实习活动,亲身体验田野考古工作,加深对出土材料的理解。

中心师生在夏县辕村遗址合影
行前准备
8月11日晚,召开了行前准备会。中心严志斌教授向同学们讲解了田野考古的要点,包含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考古发掘的准备工作、探方发掘的方法、发掘的基本原则、遗迹的发掘清理规范、遗物和样本的采集、发掘记录的方式以及考古资料的整理等重要内容。严老师的讲授深入浅出,为同学们之后两周的亲身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知识。
严老师还重点强调了考古实习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包括人身安全、工地安全和文物安全。经过3小时的行前准备会,同学们收获良多,怀揣着紧张与期待,准备开启12天的实践之旅。


行前准备会现场照片
实习日志
8月12日,支队集体乘坐高铁前往山西夏县,入住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当晚,中心师生在吉林大学助教王克豪同学的带领下参观了实践教学基地,基地设有文物陈列室、文物整理修复室、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文物库房等诸多专业教学场地。

同学们接受田野发掘培训
8月13日一早,中心师生来到夏县辕村遗址,开始为期9天的田野考古发掘。辕村遗址是夏县一处重要的史前聚落遗址,与已经发掘的师村遗址相连,包含了仰韶至汉代各时期文化遗存,能为研究该时期运城环盐湖地区先民的生业模式和聚落结构演变提供重要的信息。根据课程安排,中心同学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同学一对一搭档,共同负责一个探方的发掘。中心学生从零学起,在吉大同学的帮助下开展“刮面”、“下地层”等基础性工作,虽然困难重重,但同学们都收获满满。



同学们进行田野考古实践
8月14日至17日,同学们日趋熟练地掌握了工作的技巧,能够逐渐区分土色、识别遗迹。随着不少遗迹的揭开,同学们学习了“看分层”、“找边”等技能,体验了遗迹测绘、遗物采集记录等工作。在亲身实践的同时,中心学生也没有忘记田野考古理论知识的学习。傍晚下工后,中心学生便和吉大考古专业同学一起参加培训,聆听吉大助教李广泽同学讲解考古现场绘图、考古资料备份的要求与流程,从中深刻认识到资料整理对田野考古的重要性。17日晚,支队入乡随俗,与吉大学生一同聚餐,在欢声笑语重结束了一周的工作。



同学们进行田野考古实践
经过周日的休息放松,19日开始同学们又投入第二周的发掘工作中。19至21日间,中心师生聆听了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方启副院长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乔梁研究员带来的精彩讲座。方老师的讲座共三讲,题为《考古实践与考古伦理》、《考古信息的最大化提取》和《层位学视角下的类型学》,乔老师发表了题为《探访发掘方法与实践》的讲座。两位老师深入浅出,引导同学们将田野中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深入思考,拓宽视野。


方启老师讲座

乔梁老师讲座
8月22日起,支队结束了田野实习,开始考察调研。22日上午,中心师生与吉林大学古文字专业同学一起参观了运城博物馆。在专业的讲解员带领下,同学们学习了晋南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文化演进,领略了运城地区出土的众多文物,深化了各自对于田野所学知识的运用与理解。

中心师生在运城博物馆合影


中心师生参观运城博物馆
8月23日,中心师生与吉林大学古文字专业同学前往山西博物院与山西青铜博物馆参观。山西博物院建筑结构借鉴了著名的应县木塔,收藏着山西地区出土的大量文物,其中不乏国宝级别的展品。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中心师生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走访各个展厅,从史前一路走到明清,一窥这片山河萦绕土地之上的“晋魂”。山西青铜博物馆收藏有大量晋地出土铜器。得益于中条山丰富的矿产资源,三晋地区具有悠久的金属冶炼历史,在商周有大量的青铜器出土。铜器铭文是古文字学习的重要材料,承载了山西地区璀璨的文明。傍晚时分,中心师生与吉林大学古文字专业师生共同就餐,席间老师与同学亲切交流。餐后,师生共赏汾河夜景,为本次实践活动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中心师生在山西博物院合影


中心师生参观山西博物院

中心师生与吉大古文字同学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合影

中心师生参观山西青铜博物馆
8月24日,实践支队乘坐高铁由太原返回北京。本次田野考古活动是清华大学在1926年李济先生发掘西阴村后时隔百年再次集体参与田野考古。同学们在为期12天的活动中感受到了一线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学习到了田野考古的基础技能为以后阅读和利用考古资料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同学感想
魏哲立:这次参加山西夏县考古实践,让我收获颇丰,首先是亲身体验了考古发掘过程,其实并不是那么轻松,需要大家在探方里埋头挖土,并且需要很强的观察能力;然后是掌握了一些考古技能,也了解了一些考古知识,对于我的历史专业有一定的帮助;最后是在实践过程中交到了很多好朋友,我也非常开心!
赵处尧:十分荣幸能在百年之后追随李济先生的脚步,在山西运城夏县参与考古发掘工作。在本次实践中,本人领略到田野发掘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大学问,也深刻地体会到田野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一份简明的考古报告是建立在考古工作者们栉风沐雨的劳动和细致入微的思考之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同学们更加立体地理解考古成果,激励我们在求索中华文明的源与流的路上不断前进。
顾雯琪:田野考古工地实习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说考古行为本身是一种对文物的破坏行为,无论是考古人员还是盗墓贼,只要进行挖掘,这都是一种对遗迹的破坏。考古不仅要挖掘遗迹遗物,更重要的是观察不同遗迹之间的相关性,判定时期、类型、用途等重要信息,不过挖掘行为会不同程度的破坏各个遗迹之间的相关性。我也在后来的工作中,日渐体会到考古工作的重要价值。也不再有起初对考古遗物发掘的惊喜,而是冷静地将他留在原地,小心拿起仔细观察特征,请教整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