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暨2024年年中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古文字工程秘书处主办,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各建设单位代表、工程秘书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刘培俊出席会议。会议由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程浩、北京大学杨坤、吉林大学冯胜君、复旦大学任攀、中国人民大学马晓稳、中山大学陈伟武、武汉大学何有祖、湖南大学李洪财、安徽大学李琦、首都师范大学莫伯峰、郑州大学苗利娟、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刘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冯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郑子良、故宫博物院韩宇娇、中国国家博物馆田伟、中国国家图书馆陈红彦分别汇报各建设单位上年度工作成绩。新增建设单位山东大学王辉介绍了本单位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的总体情况以及工程建设计划。


专家委员会对上一年度的工作作交流评议。认为各单位按照工程规划,结合自身特点,扎实有序推进各项任务,取得显著成效。注重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在壮大队伍、培养学生、编写教材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进展。同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深化工程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古文字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宣传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工程在实际进展中形成了新的特色。

专家委员会对工程一期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各单位要继续推动平台内涵式发展,产出具有广泛影响的高质量成果。重点加强国际交流,扩大以古文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要做好五年建设成效的总结与宣传工作。展望工程二期建设,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布署,深入阐释古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创新发展举措,推动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共享,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专家委员会审议了甲骨文专项结项项目和新申报项目等。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刘培俊充分肯定了工程取得的成绩与进展。他表示,古文字工程是根脉工程、文化工程、育人工程和科研工程。工程启动以来,在科学阐释、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文字研究、文化传承和文明互鉴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一期工程收官在即,要做好成果总结宣传工作。

二期工程的规划与实施,要更加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发挥古文字研究在教育强国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守定位,以过硬的担当推进工程行稳致远;遵循规律,以科研实力赋能工程发挥效益;深化改革,以创新方法助力工程走实见效。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