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荆州博物馆馆员、考古发掘领队赵晓斌先生应邀在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做了题为《荆州近年出土简帛杂谈》的讲座。该讲座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第五场,由程浩副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的数十位师生参与。

赵晓斌先生讲座现场

程浩副教授主持
赵晓斌先生的讲座共分为三部分:荆州出土楚简主要墓葬概览、荆州楚墓的分期问题以及枣纸简《诗书之言》等新材料的介绍。

荆州为楚国故都,纪南城遗址周围环绕有众多中小型楚墓,墓主等级基本为士庶阶层。王家嘴、秦家嘴、枣林铺造纸厂、彭家湾、唐维寺等墓地单元皆有战国楚简出土。赵晓斌先生首先介绍了其中几座重要的墓葬及简牍出土情况:龙会河北岸324号楚墓发掘于2019年,其与1975年发掘的雨台山楚墓同属一片墓地,出土竹简内容涉及楚国祭祀与军事礼仪记录、与周武王、周公相关的“书”类文献。唐维寺126号墓发掘于2019年,头箱内出土了8枚卜筮祭祷简,多枚简有斜向丝绸缠绕痕迹,为罕见的考古信息。彭家湾183号墓发掘于2020年,出土竹简12枚,内容也为卜筮祭祷。枣林铺造纸厂46号墓发掘于2020年,墓主人骨保存良好,头箱内出土了大量竹简,缀合后有535支,可分为竹书9篇。王家嘴798号墓发掘于2021年,其中出土了《诗经·国风》《孔子曰》及乐书等众多价值极高的竹书。发掘于2023年的秦家嘴1093号墓为单棺的庶人墓,是目前单座墓葬出土楚简数量最多、文字最多的一座,竹书内容涵盖先秦“书”、“语”、诸子、数学、医学等众多领域。


图为枣林铺造纸厂M46出土竹简时的照片
接下来,赵晓斌先生讨论了荆州楚墓的分期断代问题,通过墓葬中的陶器形制及器物组合为上述出土竹简的楚墓年代排出了先后顺序。由于彭家湾183号墓中的竹简有着相对准确的年代信息,因此赵晓斌先生将该墓出土的器物视为战国中期后段的标准器,透过该墓的器物组合及形制,可以推断出其他几座墓葬的年代。
随后,赵晓斌先生介绍了枣纸简中的《诗书之言》,其内容为“诗”类、“书”类文献的摘录。《诗书之言》中的大部分内容可与今传《尚书》《诗经》《墨子》对读,甚至个别文句仅见于晚出的古文《尚书》,对于理解伪古文《尚书》的形成过程与文献价值有重要意义。


现场提问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中,现场老师、同学踊跃提问。杨家刚先生就龙会河北岸324号墓中与周公相关的篇目命名提出疑问。严志斌先生则就秦家嘴1093号墓反映的战国时期楚国下层民众知识水平及该墓葬与周边墓地的关系进行提问。未具名同学就秦家嘴1093号墓中楚辞类篇目与传世《楚辞》的关系提问。赵晓斌先生均进行了详细解答。
最后,主持人程浩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程浩副教授指出本次讲座介绍了近年出土简帛的荆州楚墓、梳理了荆州地区战国楚墓的分期,并公布了学界共同关注的枣纸简新材料,学术意义重大。而纪南城附近的低等级墓葬,特别是秦家嘴1093号庶人墓集中出土的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竹简,很好地反映了战国中晚期底层士人希望通过搜集竹书获取知识,进而实现阶层跃迁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