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数字人文团队联合承办“2022和合文明论坛”主题论坛——“数字时代的文字、文献与文明”

99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儒联)、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2022和合文明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举办。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英国、印度、斯洛文尼亚、文莱等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参会嘉宾,围绕“和合共生·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主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主持论坛开幕式。国际儒联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主持主旨论坛。论坛还设立了“数字时代的文字、文献与文明”“数字时代的文明交流互鉴”和“数字时代的国际儒学研究”三个主题论坛。

李岩主持主题论坛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和清华数字人文团队联合承办主题论坛一“数字时代的文字、文献与文明”。该论坛由国际儒联副会长李岩主持。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日本岩手大学平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海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英国牛津大学皇后学院院士,东方学院教授麦笛(Dirk Meyer),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徐富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晓光发表主题演讲。

黄德宽发表主题演讲

黄德宽发表题为《数字时代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文字与文献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发挥着巨大的历史作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是今人认识和探索人类文明历史进程所凭借的最为重要的基本材料。在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历程中,中华文明的传承传播必须主动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挑战和影响,深入思考数字时代的新要求,积极推动古文字数字化的进程。

黄德宽指出,数字时代对古文字传承传播有四个方面的积极影响:第一,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为古文字的传承传播开辟便捷的通道;第二,古文字的数字化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第三,古文字数字化在相当程度上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为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注入强劲动力;第四,数字时代提供的各类传播路径和平台,可为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开辟极为广阔的前景。

黄德宽强调,数字时代为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古文字学学者要善于把握机遇,努力拓宽视野,主动更新观念,开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文字与文献传承传播的积极影响,自觉推动古文字学科交叉发展、焕发出时代的新机。

刘石发表主题演讲

刘石发表主题演讲《文献学的数字化转向与“中国古典知识库”建设》。他认为,文献就是传统的数据,数据就是现代的文献。大数据技术对于传统文献学现代转型的推进,体现在文献生产的创革、文本形态的新变、知识获取的拓展三个方面。刘石指出,文献学现代转型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来清华数字人文团队提出古籍数字化向知识化转变的“中国古典知识库”的构想。“中国古典知识库”是关乎中国古典知识整体的宏大构想。它的建设,有望给古代文化研究相关的众多学科带来决定性变化。

刘石强调,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古典知识库”建设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之真正上升到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来予以重视。

与会嘉宾通过线上方式发表主题演讲

(从左至右:刘海宇,麦笛(Dirk Meyer))

与会嘉宾通过线上方式发表主题演讲

(从左至右:徐富昌,王晓光)

刘海宇在《古玺文字与其他类战国文字合证举例(四则)》中,结合近年新发现的古文字材料的用字情况,探讨了四则古玺文的释读问题。

麦笛(Dirk Meyer)介绍了牛津大学皇后学院的写本与文本文化中心(CMTC)的跨学科期刊《写本与文本文化》(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的相关情况。

徐富昌在《量子/人工智慧在甲骨缀合上的应用》中,介绍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利用AI人工智慧技术辅助甲骨文碎片缀合的方法。

王晓光作题为《从丝路明珠到国际数据中心:敦煌智慧数据建设的思考》的报告,他介绍了数字化背景下对文化遗产的智慧数据化的思考,希望大数据形态的敦煌数字资源可以成为当代敦煌留给后世的新型数字遗产。

论坛现场

凝聚共识,和合共生,本次“2022和合文明论坛”的顺利举办将为开启数字文明的新时代、新篇章起到推动作用。


(供稿单位:出土文献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数字人文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