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宽教授在教育部“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上的发言

2022628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第六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成就。黄德宽教授出席会议,点评语言文字事业十年发展成就。本文为黄德宽教授在会议上的发言。

黄德宽教授点评语言文字事业十年发展成就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在这里共同回顾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十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作为一名语言文字工作者,我深切地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战线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一系列新发展成就,具有五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站位更高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深入把握语言文字作为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战略资源的深刻内涵,将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理念提升到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语助力强国的高度。主动对接国家安全、祖国统一、大国外交等党和国家大局中的语言需求,以大情怀、大视野构筑大格局,全口径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多视角关注社会语言生活,全方位提升国家语言能力。这十年来语言文字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二是初心更坚定。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宗旨,自觉融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洪流,自觉融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主动服务人民群众的多样化语言需求,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的奋斗目标,推出一大批服务社会应用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信息化资源平台。这十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党的语言文字事业百年历程中熠熠生辉。

三是内涵更丰富。拓展事业发展内涵,加大语言文化建设力度,将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传播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工作任务,通过一系列重大语言文化工程,不断在全社会掀起“汉字热”“诗词热”“传统文化热”,产出了一大批基于专业研究、可以传之久远并走向世界的语言文化成果。这十年来语言文字事业主动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四是视野更宽广。坚持胸怀天下,树立全球视野。世界语言大会和《苏州共识》、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和《岳麓宣言》、双边多边语言文字国际交流与合作、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服务、中文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机制建设,亮点纷呈。这十年来语言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取得重要突破,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五是体制更完善。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署,坚持大语言文字工作思路,积极向现代治理转型。国家语委委员单位不断充实、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语言文字法治建设取得突破,语言文字科研体系日渐成熟,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更加有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其中,语言生活皮书在推进语言文字治理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十年来,语言生活系列报告从1种快速发展到“4+N”类,京、穗、沪等先后推出城市和区域语言生活皮书,打造皮书系列方阵。皮书全面报告语言文字的政情、社情、学情和世情,向社会传播和谐语言生活理念,为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解疑释惑,向政府各部门提供语言文字决策参考,向学界推广语言研究理念、提供扎实权威的研究资料,资政、启民、育才的功能全面显现,为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岁月不居,未来可期。“十四五”时期是语言文字事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相信语言文字战线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秉承家国情怀,努力开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提问:

我想问的是黄德宽教授,我注意到您之前参加了一系列优秀的电视节目,比如“开讲了”等等,作为嘉宾来讲解甲骨文。我想问您的是,您觉得中国优秀语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传承和创新?谢谢。

黄德宽教授:

谢谢您的提问。正如你刚才提到,央视等单位制作播出了一系列关于介绍汉字、汉语言文化方面的节目,这确实是新时代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很成功的尝试。大家都知道,汉字是世界上历史久远、唯一使用至今的古典文字,即便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三千多年来使用没有中断。可以说,每一个来源古老的汉字本身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何让古老的汉字包含的历史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讲好汉字故事,确实是专业工作者走出书斋、服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联合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这是推进中华语言文化传承创新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工程实施近两年,借此机会,我作一点介绍。

古文字工程在加强古文字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基础研究的同时,致力于古文字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程实施以来,主要抓了这些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是整合全国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搭建了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以便更好地挖掘和阐释古文字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首批共有16家单位参与工程建设,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文博单位,共有400多位专家承担工程建设任务。

二是已经产生了一批比较优秀的成果。比如,近两年陆续推出了像《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吉林大学藏甲骨集》,还有复旦大学编纂的《传承中华基因——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年来甲骨学论文精选及提要》,这些成果推出后,很快就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三是在古文字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有新的举措。教育部启动实施“强基计划”,将古文字学专业列入招生改革范围,实现了古文字学专业的本硕博贯通培养,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有人做、有传承。

四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将人工智能技术和古文字研究结合起来,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有的单位探索在甲骨文缀合、古文字识读等方面采取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有的高校在尝试建立古文字学一级交叉学科,比如,清华大学启动建设古文字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

五是推进古文字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普及。在国家语委指导下,工程建设单位开展了非常积极的工作。比如已经完成了35款中华精品字库研发,并免费提供给社会使用;通过主流媒体平台和报刊,专家学者积极介绍宣传汉字与中华文明,编撰了像《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汉字之光——照亮中华文明》等一系列普及读物,推出《趣聊甲骨文 爱上中国字》微视频;开展甲骨文记忆展巡展等。通过专家的共同努力,深奥而有趣的古文字从不同的渠道走向大众。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创新任重道远,我们相信在未来会越做越好,成果也会更加丰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