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澐先生在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大會上的...

尊敬的邱校長、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從2008年7月這批簡入藏清華大學以來,已經有十年了。

這十年來,經過了保護、鑒定、拍照、有字簡的通盤釋讀、綴合、編排、文字考釋和編制文字編,已經陸續出版了八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使近四十篇周代文獻以本來面目呈現于世人面前。

這批文獻大約一共有六十多篇,不僅數量大,而且還在于大多數都保存得相當完整。這些文獻中,有的是傳世經典最古的寫本,比如《尚書》的《金滕》、《逸周書》的《皇門》、《祭公》、《命訓》;有的是傳世經典已佚而僅存篇目者,如《尚書》的《說命》。使我們對在幾千年流傳過程中已面目全非、無法讀通的重要文獻得到破解的可能,而且對“僞古文《尚書》”是致命的一擊。有許多篇文獻非常接近《尚書》、《逸周書》、《詩經》等傳世經典,不僅可以使我們得到新的歷史信息,而且可以對傳世文獻有新的理解和認識。而使我們得到新的歷史信息最多的一種文獻當推《系年》。而最能反映華夏文明獨創成就的當推《算表》。我不是研究清華簡的,相信專門研究清華簡的在座各位,一定比我更能理解清華簡在學術上的重要意義,一定能比我更充分認識到清華簡不斷公布對于簡牘學、古文字學、古文字學、歷史學等多方面學科的無與倫比的偉大意義。

另外這批竹簡的整理過程,實際上是我國古文字學界一支新生研究隊伍成長的過程。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一輯出版的時候,還只是列名參加編纂工作的,像陳穎飛、賈連翔、馬楠等等,這些人到了第六、七輯出版時,都已經成爲單篇文獻整理的負責人了。而且賈連翔還就“基于數字圖像處理的出土簡帛字形圖像的提取方法”這項技術得到了國家專利,成爲簡牘整理工作中文武全才的青年學者。加上李學勤先生這樣的老一輩的學者,和已經在古文字學方面出版很多專著的趙平安、李守奎、劉國忠等中年學者,已經構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的一支强有力的古文字團隊,是我國古文字學界不可忽視的研究力量。我覺得還應該提到清華簡《系年》這篇文獻,不僅內容上有獨特價值,而且單獨立項成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由李守奎主持後,不僅組織清華大學本單位的馬楠、賈連翔、孫飛燕、劉光勝等寫出各自專著,而且還組織吉林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古籍所的研究者也參加了叢書寫作。幷且召開了全國性的“清華簡《系年》與古史新探學術研討會”,使得清華簡研究隊伍更加擴大,使清華簡發揮更大作用。取得更大研究成績的正確方向。

應該說,由于清華簡不斷高質量地整理和陸續公布,不斷給學界傾注了新鮮的研究材料,清華簡的研究成果應該說也是全體學人共同的成果。但是絕不能低估了清華這一支正在成長起來的隊伍的重大作用。

在慶祝十年來清華簡整理、發布的成就和清華研究隊伍的成長時,我們一定不能忘記李學勤先生所付出的心血。從這批竹簡入藏保護和全面釋讀,到每一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的定稿付印,無不是李先生親自關注下進行的。就是其他研究成員完成的單篇文獻的寫定與注釋,也都是經過李先生細心審閱和改定的。如果沒有一位像李先生這樣一生在古文字學、文獻學、史學等多方面有高度學養的專家來領導這批簡的整理與公布,是不可能達到今天這部書的水平的。而且這部大書也可以說是李先生畢生學術修養最好的體現了。因爲,完成這部大書需要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恰恰是多才多藝的李先生最拿手的地方了。所以我覺得這批材料得到李先生主持研究,是極其幸運地“得其人”。而李先生得到的這批簡作爲研究對象,又是能充分發揮李先生的研究能力的最佳研究對象。

我衷心祝願這次發布會和研討會能够圓滿成功,幷全心全意期望《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早日全部刊布。我深信:這部書將會成爲我國乃至全世界學術史上的珍品,永世流傳。它會作爲一種標志:標志著李學勤先生和他所帶領的學術團隊,青春永駐、永葆燦爛的光輝!

謝謝大家!

(編輯:侯建科 審核:賈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