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系列學術講座”第二場在人文社科圖書館未央廳舉行。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黃德寬教授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題為《新發現的戰國楚簡〈詩經〉及其意義》精彩學術講座,報告由李守奎教授主持,來自校内外百餘名師生參加。

此次講座先從93年前王國維先生在清華園中的一次著名講演切入,回顧了近百年來出土文獻尤其是楚地簡帛發現與研究的歷史。接著,黃教授從“新出楚簡《詩經》概況”“《詩經》的傳承與影響”“簡本《詩經》的價值和意義”“楚簡《詩經》與詩學史研究”四個角度展開論述。
秦火之後,《詩經》已非先秦原貌,且歷代《詩經》研究,也深受漢儒“教化”“美刺”等學說影響。簡本《詩經》的發現,可檢驗歷代學者的研究,進而真正厘清相關詩的本旨。
根據新發現的戰國楚簡《詩經》異文,黃教授對《魏風·伐檀》、《鄘風·牆有茨》、《召南·騶虞》三首詩作了重新解讀,並據此闡述了楚簡《詩經》在訓詁學、經學史、制度史和文化史方面的意義。
在長達近兩個多小時的學術報告之後,黃德寬教授還耐心回答了在場師生關於古文字如何釋讀、楚簡《詩經》中《侯風》歸屬等諸多疑問。

(圖文轉自“新齋中文”微信公衆號,内容有刪改)
(編輯:侯建科 審核:賈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