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學期本科生專業實習(六)

編按:2018年8月7日至14日,清華大學歷史系與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聯合開設的“專業實習”課程如期舉行。來自歷史學和出土文獻專業的2015、2016、2017級本科生共11位人,在賈連翔、程浩兩位老師的帶隊下,赴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地進行了內容豐富的專業考察。此行通過對考古遺址、文博單位、兄弟院校的實地探訪,深入消化了課堂、書本中所學歷史、考古知識,進一步提升了同學對歷史學、考古學的全面認識。“夏季學期專業實習”專輯將向大家介紹此次實習課程的全程紀實,本期內容爲此行的第六站“長沙”。

8月13日下午,我們來到本次考察的最後一站——長沙。長沙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重鎮。有說法認為,長沙自秦立郡以來,城址位置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歷史可謂悠久。馬王堆漢墓及一系列漢簡的面世,使得這裏成為了秦漢歷史研究的重點地區。對於我們出土文獻學生而言,這些稀世考古發現的意義亦是不言自明。

剛下火車,我們在酒店稍作休整,在兩位老師的帶領下即刻趕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羅小華老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給我們展示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五一廣場簡、東牌樓簡、走馬樓吳簡等珍貴的出土簡牘原件。考古所展示的簡牘有乾簡也有濕簡,其中五一廣場簡是已經進行過脫水、脫色的乾簡,顏色較淺,字跡有些不太清楚。其他的則主要是處於飽水保存狀態的濕簡,保存狀況完好,字跡清晰可辨。展示的簡牘內容有官府行文(包括一支性質為“諭”的珍貴簡牘)、出入帳簿、書信等,特別還有一些草稿塗鴉和兩枚珍貴的人形牘,及完整的兩個封檢。同批出土的簡牘的形制較為統一,主要以兩行書為主,尤其是公文性質的文書,在大小、長短、材料、內容上都有一定之規範。

羅老師介紹說,圍繞五一廣場附近的一片區域陸續出土了大量簡牘文物,時間跨度從西漢文帝時期一直到東漢三國,且基本上都是在古井中出土,出土時簡牘有帶編繩亦有散放,不同性質、不同時間的文書交錯堆疊,推測該古井是進行統一的文書銷毀的場所。至於銷毀的原因,則不知是廢棄,還是另有其他的緣由。按照出土文獻的情形和內容來看,羅老師推測,五一廣場附近這一區域,在兩漢時代,無論是處於諸侯王國行政體系,還是郡縣行政體系之下,都是一個重要的行政機構所在之處。這些兩漢簡牘的整理研究將對探究漢代地方行政體制具有重要的意義,漢代郡國政體的演變及郡國並行制度是如何運行的這些重要問題可能會因此有所突破。但可惜的是,目前還未出土能確定是西漢早期吳氏長沙國時期的簡牘。除了出土簡牘之外,考古所還給我們展示了一些其他的文物,如漢代的帶鉤、青銅武器零件、清代的手鐲等,並且允許我們戴上手套,觸摸文物。同學們觸摸文物時,既興奮不已又小心翼翼,這樣不可多得的經歷令我們對文物及文物保護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

(長沙考古所前留影)

告別了考古所,我們於下午4點左右到達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嶽麓書院在歷史上曾歷經多次毀壞重建,現代仍然保留的主體是清代遺構。書院正門兩畔,“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對聯高懸,我們心中便浮現出對當時名儒大家薈萃一堂,面對天下英才講學論辯的場景,不由得心馳神往起來。

嶽麓書院的周海鋒老師親自接待了我們,在小憩之後,我們來到了書院博物館,在這裏,我們瞭解到了珍貴的嶽麓書院簡從搶救到整理研究的整個過程。嶽麓書院簡是2007年從香港古玩市場上搶救性購藏的,後來又得到一位收藏家捐贈的部分秦簡,兩部分簡在形制內容上非常接近,學界認為是同一批出土的文物。這兩批簡牘由湖南大學收藏研究,統稱嶽麓書院秦簡。嶽麓書院簡共有2098枚,較完整的有1300余枚,簡長最常見的為30釐米,也有一部分在25到27釐米左右。其內容包括《質日》《數書》《占夢書》《為吏治官及黔首》《為獄等狀四種》、《秦律雜抄》及《秦令雜抄》七個部分。《質日》記載了秦始皇二十七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的大事記錄,類似“日曆”和“日記”的結合。《為吏治官及黔首》皆為分欄抄寫,有三道編繩,其內容與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內容大體相似,屬秦代對吏的基本教材一類的文獻。《占夢書》是迄今最早的占夢文獻,記載了夢的內容和解夢占語及理論,使用五行學說解讀夢相,並給出了對應夢相的祈禳辦法。《數書》中包括了十餘種算數問題,與傳世文獻《九章算術》內容可以進行對照研究,特別是其中包括了勾股問題,將勾股定理的發現又提早了數百年。《為獄等狀四種》,是嬴政為秦王時期的司法文書,其中竹簡部分所載內容分為縣級長官為在案件中有功勞的吏令向上級請功的“敢言”文書,所附有詳細的案情記錄;另一種則是郡以上上級單位對下級下發的關於案件處理方式的批示文書,以“謂”起首。另包括兩種木簡,都僅記錄了一個案例,分別是《學為偽書案》及《綰等畏耎還走案》較為殘破。《秦律雜抄》有《亡律》、《金布律》、《徭律》、《尉卒律》、《奔警律》、《內史雜律》及《戍律》等部分,與張家山《二年律令》有同有異,可以作對比研究。《秦令雜抄》的發現是秦代法律制度史研究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打破了以往學界認為秦代“有律無令”的認識,讓人們認識到了秦法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嶽麓書院的博物館,我們不僅看到了嶽麓簡的高清圖片,而且也看到了它的整個保護整理過程,包括清洗、編排、脫水脫色、匣封等。我們瞭解到,我們所學習的簡帛從漆黑的小木條變成出版物上的高清圖這一過程著實不易,對文保工作者產生了由衷的敬意。

(竹簡清理保護等過程)

另外,在嶽麓書院博物館,我們還看到了許多關於古代書院和學生的文物,有書本、試卷、科舉官報、結業證書等,林林總總,為我們展現了古代學子十年寒窗生活的的點點滴滴。站在“學達性天”匾額之下,一刹間,千年的時光仿佛在這裏穿梭來去,同為學生的我們望著展櫃中那些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不禁油然生出同類相感之歎。

8月14日,一大早我們就來到了著名的湖南省博物館。博物館修繕得宏偉氣派,參觀人群熙熙攘攘,絡繹不絕。在博物館王樹金老師帶領下,我們進入博物館進行參觀。博物館有兩個常設大展廳,一個是馬王堆漢墓陳列,另一個是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因為遊客過多,大家在這裏采取集中加分散方式進行參觀,作為出土文獻方向的學生,我們重點看了馬王堆展區。馬王堆展區所展出的文物來自1972年發掘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及1973年發掘的馬王堆二、三號漢墓,展區設計獨具匠心,用建築結構再現了一號墓的墓坑結構,“墓坑”底部展出經修復的槨室,讓我們切身領略到了其墓室的宏偉壯觀。展廳以一號墓的主人——辛追夫人為主要視角,將圍繞其生前生活的各種文物分區陳列,真實地將漢代貴族的生活細節展示在我們眼前。陳列按照衣食住行、辦公宴樂等種種生活方面將出土的絲織品、食物殘留、漆木器、陶器、簡帛文書、樂器、印章、冥錢分類陳列,同時搭配相關的知識講解,設計得別具匠心,將辛追夫人穿什麼、吃什麼、用什麼東西化妝打扮一一展現,令人宛如身臨其境一般,產生極強的代入感,好像真的回到了漢代。這種主體式的陳列方式非常新穎,是很值得稱讚的。另外,展區為馬王堆簡帛文書營造了特別展廳,展示了許多帛書原件,還特別將帛書中的《導引圖》人形放大復原,供參觀者學習觀摩,這種設計非常新穎,增強了觀者與文物的互動性,即使是沒有多少知識背景的普通民眾也能跟著擺幾個動作,看得津津有味、不亦樂乎。午飯時分,王樹金老師告訴我們,馬王堆展廳使用了先進的保護技術,因此展出的多是文物原件,包括絲織品和辛追夫人遺體這些較易損壞的文物都能在展示的同時保護完好,先進的技術為我們帶來了更好的參觀體驗,讓我們心旌神馳。

博物館中另一個展區,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的設計亦是別具一格,從地球形成時代的湖南地區說起,一路自古說到今,從廣域的視角觀照具體的文物,讓參觀者對湖南從地理、歷史、風土文化等各方面都產生了深入立體的認識。

除此以外,湖南省博物館還利用新技術,將以往所辦的數期特展均以的立體地圖的形式呈現在了網站上,點進官網即可在綫瀏覽那些珍貴文物的展出影像,簡單快捷,方便人們隨時瀏覽觀摩。湖南省博物館集珍貴的文物、獨特的設計理念、先進的技術於一身,將艱深的知識與有趣的形式相結合,讓歷史文化真正走進了廣大參觀者的內心,令人不禁贊嘆。

(湖南省博物館前合影)

兩天的長沙之行是我們整個考察實踐的最後一站,大家克服了疲憊和水土不服等因素,一路堅持到了這裏,不僅收穫了滿滿的知識,更對出土文獻這個行業產生了更加深刻的瞭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雖然實踐之旅已經結束,但是我們會著滿懷夢想,在學術之路上繼續上下求索。

(供稿:李子平、丁佳;編輯:侯建科、馬楠、程浩、賈連翔;審核:賈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