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學期本科生專業實習(五)

編按:2018年8月7日至14日,清華大學歷史系與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聯合開設的“專業實習”課程如期舉行。來自歷史學和出土文獻專業的2015、2016、2017級本科生共11位人,在賈連翔、程浩兩位老師的帶隊下,赴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地進行了內容豐富的專業考察。此行通過對考古遺址、文博單位、兄弟院校的實地探訪,深入消化了課堂、書本中所學歷史、考古知識,進一步提升了同學對歷史學、考古學的全面認識。“夏季學期專業實習”專輯將向大家介紹此次實習課程的全程紀實,本期內容爲此行的第五站“荊州”。

8月12日,本次考察的第五站荊州。荊州古稱江陵,是楚都故地,有著極為優越的地理位置。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對荊州地望作了精闢的概括:“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何言乎重在荊州也?夫荊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強,及鄢、郢亡,而國無以立矣。故曰重在荊州也。”也正是因此,荊州如今的歷史、考古遺存都十分豐富。

按照計劃安排,本日考察的首個站點就位於入住酒店的對面——一處正在進行發掘的宋、清平民墓葬考古工地。歷史系的同學們平時接觸文獻較多而田野經歷較少。所以對於部分同學來說,這是第一次實地觀摩考古發掘現場。

工地上,幾名長江大學的學生正在進行考古實習。荊州文保中心的陳華老師、考古實習的學生及正在進行發掘的工人為大家簡要介紹了墓葬概況。這是一處平民墓群,採用的探方是5m*5m,已經發掘出五十多座。目前發現的墓葬主要年代是宋代及清代。此處墓群埋藏層距離地表較淺,墓葬受到的破壞比較嚴重,有的地方存在比較複雜的打破關係。

已發掘的墓葬中,方向大多比較雜亂,似乎可以說明下葬時並沒有墓室方向的限制。有多座墓是夫妻合葬墓,發掘人員介紹說可能是家族墓群。由於是平民墓葬,且埋藏較淺,墓主的屍骨並未得到刻意的保護,所以在已發掘的墓室中只有幾具墓主人的屍骨(或痕跡),其它的均已消失。此外,隨葬品也比較少,此處墓葬群常見的是在墓主頭部的位置放置一個陶罐作為隨葬品。至於陶罐內有無內容物,還需要檢測後才能確定。

即使是這樣,部分規格略高的磚石墓依然遭到了年代或早或晚的盜掘。考古發掘人員為我們指出了盜洞所在位置及形態。

隨後,發掘人員著重介紹了兩座宋代券頂磚石墓。兩座墓葬並排排列,長度較長,主體結構為磚石。頂部隆起,從側面看像半個圓柱體,這種形制被稱為“券頂”。在發掘現場可以明顯看出,這兩座墓葬被後來的另外三座清代矩形墓葬打破了。

(上圖為券頂墓被打破的情況示意圖。紅色線條是兩座宋代券頂磚石墓的輪廓,藍色線條為打破它們的三座清代墓葬輪廓。)

此外,師生們還就探方、墓葬年代、隨葬品、墓葬朝向等問題和發掘人員進行了討論。通過細緻的觀察和發掘人員生動的講解,同學們獲得了很多原本生疏的考古專業知識,對考古中的“券頂墓”“疊壓、打破關係”等概念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隨後,我們在荊州文保中心方北松主任、陳華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及荊州博物館。

荊州文保中心是集文物保護、修復、科研為一體的文保單位,竹木漆器保護技術在全國享有盛譽。在出土飽水木器漆器、簡牘保護和出土絲織品保護、修復方面有突出的技術優勢。

在絲織品修復室,我們見到了處於不同修復程度的珍貴的絲織品原件,如明代長袍、絳紅色元褲、紅色宋褲。其中有一件2012年山東定陶縣出土的漢代絲質長袍,剛入藏時糟朽非常嚴重,基本不能觸碰,經過科技人員的修復現已大概恢復其原貌。還有2007年荊州謝家橋出土的一件西漢絹質刺繡荒帷,經修復後顏色鮮豔,精美的刺繡花紋歷歷可見,令人驚歎。此外,在研究人員的介紹下,我們對出土絲織品的清洗、加固、物理性修復也有了初步瞭解。

在簡牘修復室,大家見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幾批重要簡牘原件,包括睡虎地秦簡、睡虎地西漢簡、天星觀楚簡、銀雀山漢簡、五一廣場漢簡等簡牘材料。其中有一些正在等待修復、有的正在進行二次保護。如一批隨州出土的簡牘初次修復年代比較久遠,採用的是鑲嵌及包裹玻璃條修復方式,但長此以往,鑲嵌物有可能粘連到竹簡上,對竹簡展出、保存都不利,因此正在進行更換玻璃條的二次保護。同學們還著重觀摩了一支脫水後正在定形的天星觀楚簡和一支睡虎地出土的算籌,並觀察了正在進行修復的藏文木牘。

同時在文保中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也對簡牘修復室中豐富的簡牘數據資料(如夏家台《詩經》簡)進行了考察,部分同學從自己擅長的古文字、文獻角度出發,進行了學習及思考。

方北松主任及簡牘室技術人員講解了很多簡牘的脫水、修復、掃描等專業知識。大家十分珍惜這次近距離接觸、全方位觀察簡牘的機會,收穫良多。

荊州博物館與文保中心在同一園區內。荊州博物館藏品豐富,是一座“國家一級博物館”,一級文物就有近500件。漆木器是荊州文物的一大亮點,在荊州博物館內有漆案、編磬、鎮墓獸、虎座鳥架鼓等兩百多件漆木器珍品,種類有飲食器、娛樂器、喪葬器、工藝品等。在展廳二層還展出了張家山漢簡的原件。

荊州博物館玉器陳列中有一部分是熊家塚玉器陳列,熊家塚楚墓是位於荊州區川店鎮張場村的一處特大型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整個墓地由主塚、陪塚、車馬坑、人殉墓、祭祀坑等組成,是目前發現並發掘的面積最大、規格最高的楚國墓地。其中130座人殉墓中,殉葬者大多佩戴玉器。荊州博物館展出了其中大部分,讓同學們對熊家塚玉器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

此外,荊州博物館的楚漢織繡品展展品精美豐富,十分值得一看。其中展示的絲綢製品大多出土于馬山一號墓,墓主人是士階層中的一位貴族夫人,身穿5層絲綢衣物,衣物外又被13層絲織品層層包裹,由9根提花錦帶系好。此墓時代較馬王堆漢墓早出近半個世紀,比中國的“絲綢之路”還要早。但織造技藝十分高超。根據對出土絲織物的分析可知,楚人已經熟練掌握了飼蠶、繅絲、織造、練染的一整套技術,並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荊州博物館在展出的絲綢製品旁邊,一般還展示真品的複製件,兩相對比,真品除了因時間的洗磨有些褪色外,往往比複製品花紋更加生動,讓人歎為觀止。

在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展廳中,同學們看到了部分出土器物及出土時側置的棺槨,並觀察了形態完好的男尸。在此之前,大家已經到過鳳凰山墓葬原址進行了實地考察,如今在荊州博物館見到其出土棺槨、隨葬品、墓主尸體,對墓葬的整體認識更加全面。

(荊州博物館前合影)

經由方北松主任聯繫,我們有幸對正在發掘的雨臺山春秋墓葬進行了實地觀摩。雨臺山是一座海拔六十余米的小土丘,南距江陵縣城約五公里,西距楚紀南城東垣約五百米,屬江陵縣紀南鄉雨台村。雨臺山古墓群是分佈在南北走向四道崗地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墓群。從1975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已經在此進行了數十餘年的發掘。

考古領隊蔣魯敬老師帶領我們逐一觀察了已經發掘的十余座楚國墓葬。相比早上看到的宋代墓葬,這些楚墓埋藏較深,棺槨板壁的保存情況也更加完好。過程中蔣魯敬領隊對大家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了詳盡解答,還指出了槨板、頭廂、青膏泥等考古實物。

其中,一處被發掘出來的槨板散落在地上,槨板上的漆皮還是鮮紅色,鮮豔悅目,清晰可見,足見楚人漆器工藝的發達,也引來了同學們的圍觀贊嘆。

領隊還為大家指出有墓葬的區域和沒有墓葬的區域在地表土色上的差別。並科普了“盜洞位置對應的地表會長草”等考古小知識。大家馬上對新學到的知識進行了運用,尋找地表顯現的墓葬輪廓及盜洞。其中一些墓葬口徑較大且帶有墓道,呈“甲”字形,規格應該比較高。

(“甲”字形墓葬)

(盜洞位置)

最後,大家還簡單參觀了發掘人員的臨時工作、生活環境。烈日炎炎,考古隊員的小棚屋很是簡陋酷熱,但他們工作、講解時依舊興致頗高。同學們在獲取知識之餘,對這些烈日下的考古工作者們也多了一層敬意。

(考古工地合影)

8月12日的荊州考察結束了,學習和思考卻仍在繼續。兩處考古工地使我們增長了很多考古知識,直觀地認識了墓葬形制。在荊州博物館及文保中心的參觀學習也讓大家擁有了觀察珍貴文物原件的機會。同時,與文保中心技術人員及考古發掘人員的接觸,也使大家認識到優秀文博從業者的專業素養。對我們來說,無論是獲得具體知識,還是獲得對文物的直觀感受,亦或對行業定位產生思考,今天的考察無疑都是非常珍貴的經歷。

(供稿:王天驕、馬文軒;編輯:侯建科、馬楠、程浩、賈連翔;審核:賈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