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學期本科生專業實習(三)

編按:2018年8月7日至14日,清華大學歷史系與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聯合開設的“專業實習”課程如期舉行。來自歷史學和出土文獻專業的2015、2016、2017級本科生共11位人,在賈連翔、程浩兩位老師的帶隊下,赴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地進行了內容豐富的專業考察。此行通過對考古遺址、文博單位、兄弟院校的實地探訪,深入消化了課堂、書本中所學歷史、考古知識,進一步提升了同學對歷史學、考古學的全面認識。“夏季學期專業實習”專輯將向大家介紹此次實習課程的全程紀實,本期內容爲此行的第三站“隨州”。

結束了前一天對湖北省博物館和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的參觀後,我們一行人于8月10日清晨乘坐大巴車由武漢前往考察的下一站——隨州。在一路北上的過程中,我們途徑安陸一帶,程浩老師從“安州六器”的出土地之爭講起,向我們簡要介紹了漢水一帶的地貌特徵,並強調了地理因素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對隨棗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徵有初步瞭解的基礎上,我們跟隨程浩老師對周昭王南征的可能路線做出了推測,即周昭王可能主要通過水路往江淮而去,經隨棗走廊南下,並最終喪命于漢水。這裏的地貌特徵還可以對周代封國於隨地的原因做出解釋。隨州位於大洪山與桐柏山兩座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之間,地處隨棗走廊的東南端,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周初封隨國於此地可能更多地有鎮守周朝南部邊疆、監視江淮及以南諸蠻夷的意圖在。

隨州得名于周代姬姓封國隨國,《左傳》有“漢陽諸姬隨為大”的記載,隨國更是因春秋時期與楚國的緊密關係而屢見於傳世文獻。同時,隨州自20世紀70年代起又屢屢在本地發現大型曾國墓葬群,上至西周早期,下至戰國時期曾國被滅,典型代表如擂鼓墩墓群、葉家山墓地、文峰塔遺址等等。這一現象加上隨棗地區幾乎沒有隨國青銅器出土的事實使學術界逐漸開始對曾國與隨國的關係產生懷疑。2009年曾侯輿編鐘的出土最終證實了這一觀點。曾侯輿編鐘現藏隨州市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依託擂鼓墩墓葬群遺址修建,主要收藏擂鼓墩墓群2號墓的出土文物、部分噩國青銅器與隨州市公安局歷年追繳所得文物,館藏十分豐富。

到達隨州後,經過短暫的休息時間,B組的兩位同學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了隨州一帶的一些歷史文化知識,並針對下午的考察內容與大家分享了傳世文獻中對隨國的相關記載、部分曾國相關考古發現,以及曾隨關係問題的發現、提出與解決過程等。兩位老師對此做出了評價和補充。

下午我們主要對隨州博物館的主要常設展廳和部分文物庫房進行了參觀。

(隨州博物館前合影)

在介紹隨州早期歷史的展廳裏,我們重點參觀了這一地區出土及追繳的青銅器,主要包括曾國鑄器及西周時期的噩國青銅器。其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曾侯輿編鐘,編鐘上銘文記有曾侯輿追憶周王封其祖先南宮適於隨地和自己在吳人入郢後幫助楚昭王復國的事蹟。這件編鐘的出土無疑對解決曾隨關係問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曾侯輿編鐘)

之後,我們參觀了隨州博物館的部分文物庫房。在存放西周早期曾國葉家山墓葬群出土文物的庫房裏,我們有幸見到了葉家山墓地的發掘領隊黃鳳春先生,黃老師為我們介紹了葉家山墓地被發現的過程以及2011年以來田野發掘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據黃老師介紹,葉家山墓地青銅器的出土對曾國為姬姓國的論斷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因為這批銅器時代較早,在形制、紋飾等各方面仍然存有比較鮮明的中原銅器風格,也是曾國封主與周王朝政權有比較密切聯繫的一個證據。同時黃老師正致力於通過陸續被發掘的曾國墓葬遺址進行對曾國世系編聯的初步排查,並同在場師生介紹了其研究的初步成果。隨後兩位老師同黃老師就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釋讀進行了交流,在場師生也與黃老師就青銅器器型、鑄造方法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黃老師向大家介紹青銅器)

隨後我們前往參觀新近進行發掘的漢東東路遺址出土文物庫房,老師向我們介紹了目前漢東東路遺址發掘的大概情況。漢東東路遺址屬春秋中晚期期的墓葬群,以春秋晚期墓葬為主,與文峰塔墓葬群距離較近,於2017年6月方才開始進行初步發掘,目前發掘工作尚未全部完成,據悉在隨州地區氣溫回降之後,目前暫停的發掘工作將會繼續進行。

在漢東東路遺址庫房中,同學們首次近距離觀察到了文物在經過修復之前的狀況,也對修復文物的工作表達了極大的興趣與熱情。同時大家對文物修復工作中文物預期狀況與實際狀況間的差異也有了進一步瞭解,為幾日後參觀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接下來一行人乘車前往曾侯乙墓遺址參觀,曾侯乙墓遺址依託1978年開始發掘的曾侯乙墓墓坑建造,墓中出土的文物目前存放於湖北省博物館,在前一天我們已經對這些文物進行了細緻的參觀。在此基礎上,我們來到曾侯乙墓遺址,入門就展示了借用現代生命科學技術所復原的曾侯乙頭像,能使參觀者對他有了更直觀、親切的瞭解。

在曾侯乙墓遺址,我們得以在比較近的距離上觀察曾侯乙墓墓坑的形制和結構,同時我們也首次親眼看到了木槨室墓葬的原貌,可與之前所見的土坑墓葬形成了對比。

在以墓坑為主體的展廳四周擺放了曾侯乙墓出土的具有比較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的仿製品或照片。據講解員介紹,曾侯乙墓中共出土國寶級文物9件,在湖北省的國寶級文物中佔據近一半的位置,國家一級文物更是不勝枚舉。結合前一天在湖北省博看到的墓葬形制示意圖、墓坑模型與墓葬出土文物,我們對曾侯乙墓的各方面信息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結束了對曾侯乙墓遺址的參觀後,我們一行人于8月10日傍晚乘大巴車前往荊州,預備第二天對荊州當地遺址的參觀。

(供稿:馬譽文、龔厚琛;編輯:侯建科、馬楠、程浩、賈連翔;審核:賈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