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圓滿完成“專業實習”課程

《荀子》有言:“道雖邇,不行不至”,與清華“行勝於言”的精神相契合,清華歷史學專業歷來有進行暑期專業考察的傳統。2018年8月7日至14日,歷史系與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聯合開設的“專業實習”課程如期舉行。來自歷史學和出土文獻專業的2015、2016、2017級本科生共11位人,在賈連翔、程浩兩位老師的帶隊下,赴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地進行了內容豐富的專業考察。此行通過對考古遺址、文博單位、兄弟院校的實地探訪,深入消化了課堂、書本中所學歷史、考古知識,進一步提升了同學對歷史學、考古學的全面認識。

第一站安陽:洹水南,殷墟上

8月7日上午,考察團隊到達了此行的第一站:安陽殷墟。殷墟是商代中晚期的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代帝王盤庚將都城遷至此,在此地建都二百餘年、歷經8代12王。

殷墟遺址體制宏大,分為宮殿宗廟遺址與王陵遺址,分別坐落在洹河兩岸。我們首先抵達了宮殿宗廟遺址。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前合影)

在殷墟宮殿區,同學們著重觀察了兩個重要遺址:婦好墓及YH127甲骨窖藏坑。婦好墓青銅器上多銘有器主之名,因此考古學者認定墓主人為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此墓隨葬玉器、青銅器極為精美豐富,並有二層台及殉人,規格甚高。而且沒有遭到盜掘,墓室結構、埋藏層位都很清晰。而YH127甲骨窖藏位於宮殿宗廟區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辭甲骨17000餘片,考古學家疑其為殷商時處理占卜廢棄甲片的埋藏坑。展區將這兩處遺址及其它幾處墓坑做了一比一的復原,同學們對照復原實物,結合自己已有的先秦史、考古學知識,討論了墓葬中的“腰坑”及甲骨文字的分期等問題。

(YH127甲骨窖藏復原場景)

隨後,為了進一步瞭解殷墟出土的器物、甲骨,我們參觀了殷墟博物館和安陽博物館。通過仔細觀察器物原件,同時對照殷墟墓葬的考古發掘報告,大家對器物本身及其涉及的殷商史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安陽博物館前合影)

第二站武漢:江漢朝宗於海

8月8日下午,離開“文字之都”安陽,我們到達了湖北省會——武漢。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總體被長江及其支流漢江分成三部分,即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當日晚,部分師生利用空閑時間前往長江大橋、戶部巷、黃鶴樓等地進行了遊覽。

翌日早晨,考察師生來到湖北省博物館觀展。湖北省博物館籌建於1953年,藏品享譽全國。大家著重參觀了“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系列綜合展覽,此展從約100萬年的鄖縣直立人到距今四五千年的屈家嶺,再到商早期的盤龍城,銜接了湖北的史前與歷史。其中兩件鄖縣人頭骨化石是湖北省博的鎮館之寶。此外,同學們在楚文化精品展廳見到了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為吏之道》原件及國之重寶越王勾踐劍,從自身專業出發,對其簡文及銘文進行了細緻觀摩。

(湖北省博物館前合影)

另外一大觀展重點是曾侯乙墓展廳。位於隨州擂鼓墩的曾侯乙墓發掘於1978年,出土了大量精美絕倫的曾國青銅器及竹簡。其中完整編鐘的現世可以說震驚海內,對先秦史、冶金考古、中國音樂史等不同學科研究都影響深遠,至今學界還陸續有相關文章出現。

(湖北省博物館藏曾侯乙編鐘)

觀展結束後,承蒙博物館工作人員接待,我們有幸進入湖北省博的庫房與考古實物進行近距離接觸。為契合大家的研究方向,工作人員向同學們展示了包括睡虎地秦簡、江陵望山楚簡、包山楚簡、郭店簡、曾侯乙墓竹簡在內的數批簡牘,其中郭店簡選取到了《老子》《太一生水》等名篇,老師帶領大家進行了部分詞句釋讀。隨後,工作人員為大家提供了手套。用來觸摸幾件珍貴的館藏銅器。部分同學是首次摸到銅器實物,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同學們在湖北省博物館近距離觀察文物)

隨後,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魯家亮老師的帶領下,考察師生對武大校園、歷史系、簡帛中心資料室進行了參觀。

(武漢大學行政樓前合影)

第三站隨州:漢東之國隨為大

8月10日清晨,師生由武漢前往隨州。在北上的過程中,途徑安陸一帶,程浩老師從“安州六器”的出土地之爭講起,向我們簡要介紹了漢水一帶的地貌特徵。在對隨棗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徵有初步瞭解的基礎上,師生討論了周昭王南征路綫、周初封隨意圖等問題,老師強調了地理因素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隨州博物館前合影)

當日下午,我們在隨州博物館學習參觀。在介紹隨州早期歷史的展廳裡,我們重點參觀了這一地區出土及追繳的青銅器,主要包括曾國鑄器及西周時期的噩國青銅器。其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曾侯輿編鐘,編鐘上銘文記有曾侯輿追憶周王封其祖先南宮適於隨地和自己在吳人入郢後幫助楚昭王複國的事蹟。這件編鐘的出土對解決曾隨關係問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隨州博物館藏曾侯與編鐘)

隨後,葉家山墓地的發掘領隊黃鳳春老師帶領大家參觀了存放葉家山銅器的庫房,黃老師為我們介紹了葉家山墓地被發現的過程以及2011年以來田野發掘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師生就青銅器銘文釋讀、器型、鑄造方法等相關問題請教了黃老師。

(黃鳳春老師向同學介紹葉家山考古概況)

在漢東東路遺址庫房中,同學們首次近距離觀察到了文物在經過修復之前的狀況,也對修復文物的工作表達了極大的興趣與熱情。同時大家對文物修復工作中文物預期狀況與實際狀況間的差異也有了進一步瞭解,為幾日後參觀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第四站荊門: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8月11日,考察一行人從住宿處荊州前往荊門,並考察了沿途的八嶺山、紀南城。荊州文保中心的陳華老師與我們同行。陳華老師介紹說:“楚國建都四百多年的歷史,大型王侯墓葬很多,主要都在八嶺山。”並且帶領同學們登上墓葬群制高點——馮家塚的封土堆,講解了整個墓葬群的佈局。

(八嶺山王陵區回填陪葬坑現狀)

在前往熊家塚的途中,師生就墓主等學術問題進行了討論。參觀熊家塚遺址時,我們首先在楚王墓的封土堆上眺望陪塚、殉葬墓。站在主塚最高處,東方是墓道,北邊緊鄰的是主塚的陪葬墓,即楚王夫人墓。陪塚比主塚稍小,長36米、寬30米。主塚南邊、陪塚北面是殉葬墓,共24排92座,佈局規整。車馬坑原址上建有展示性修復展廳,其中出土的一些金屬構件現存於荊州博物館。

(熊家塚遺址前合影)

當日下午,師生在荊門博物館觀展。館中藏品有郭店楚簡、戰國女尸等。郭店楚簡被公認為“世界最早的原裝書”,是迄今我國一次性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好、內容最豐的一批楚簡,簡上字體典雅,內容多為先秦佚籍。戰國女尸1994年于沙洋郭家崗一號墓出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外形、皮膚、骨骼均保存完整的最早的一具濕尸,被稱為“中國第一濕尸”。

(荊門市博物館前合影)

返程路上,同學們到已經回填的郭店遺址處進行觀摩,在實地觀察地形的同時聽陳華老師講述郭店及周邊盜墓舊事,唏噓可歎,深感文保工作的任重道遠。而在楚都紀南城遺址處,師生先登上了紀南城東南角的高地(烽火臺舊址)俯瞰全城,陳老師向我們指明了紀南城各方位遺址的分佈情況。其後,陳老師講到城內有許多夯土台基遺址,提議前往。賈老師、程老師和部分同學穿過重重農作物及雜草,找到第26號台基的紀念碑並合影。

(荊門郭店1號墓前合影)

(楚紀南城宮殿遺址前合影)

第五站荊州:夫荊州者,全楚之中也

8月12日,清華歷史系的師生在荊州文保中心方北松主任、陳華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及荊州博物館。

荊州文保中心在出土飽水木器漆器、簡牘保護和出土絲織品保護、修復方面有突出的技術優勢。在絲織品修復室,同學們見到了處於不同修復程度的珍貴的絲織品原件,對出土絲織品的清洗、加固、物理性修復也有了初步瞭解。在簡牘修復室,大家見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幾批重要簡牘原件,包括睡虎地秦簡、睡虎地西漢簡、天星觀楚簡、銀雀山漢簡、五一廣場漢簡等簡牘材料。同時在文保中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考察團隊也對簡牘修復室中豐富的簡牘數據資料(如夏家台《詩經》簡)進行了考察,部分同學從自己擅長的古文字、文獻角度出發,進行了學習及思考。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前合影)

稍後,同學們在同一園區內的荊州博物館進行參觀。在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展廳中,同學們看到了部分出土器物及出土時側置的棺槨,並觀察了形態完好的男尸。在此之前,大家已經到過鳳凰山墓葬原址進行了實地考察,如今在荊州博物館見到其出土棺槨、隨葬品、墓主尸體,對墓葬的整體認識更加全面。

(荊州博物館前合影)

當日的行程中還包括了兩處考古發掘現場的實地考察。一處是宋、清平民墓葬考古工地,一處是雨臺山春秋墓葬群。雨臺山發掘領隊蔣魯敬老師邊講解邊為我們指出墓葬形特點、發掘成果。其中,一處被發掘出來的槨板散落在地上,槨板上的漆皮還是鮮紅色,鮮豔悅目,歷歷可見,足見楚人漆器工藝的發達,也引來了同學們的圍觀讚歎。通過細緻的觀察和發掘人員生動的講解,同學們獲得了很多原本生疏的考古專業知識,對考古中的“券頂墓”“疊壓、打破關係”“墓道”“頭廂”等概念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戰國楚墓考古現場)

第六站長沙:惟楚有才,于斯為盛

8月13日下午,一行人到達考察的最後一站——長沙。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羅小華研究員帶領下,大家接觸到了考古所庫房的許多珍貴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五一廣場簡、東牌樓簡、走馬樓吳簡等珍貴的出土簡牘原件。除五一廣場簡是已經進行過脫水、脫色的幹簡,顏色較淺,字跡有些不太清楚。其他的則主要是處於飽水保存狀態的濕簡,保存狀況完好,字跡清晰可辨。展示的簡牘內容有官府行文(包括一支性質為“諭”的珍貴簡牘)、出入帳簿、書信等,特別還有一些草稿塗鴉和兩枚珍貴的人形牘,及完整的兩個封檢。同批出土的簡牘的形制較為統一,主要以兩行書為主,尤其是公文性質的文書,在大小、長短、材料、內容上都有一定之規範。部分同學還向羅小華老師請教了簡牘揭剝圖等問題。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前合影)

當日下午,考察師生趕赴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參觀。岳麓書院周海鋒老師帶領大家參觀了湖南大學簡帛文獻研究中心。通過老師同學的介紹我們瞭解到了珍貴的岳麓書院簡從搶救到整理研究的整個過程。在嶽麓書院博物館,師生有幸看到部分岳麓簡原簡,也看到了它的整個保護整理過程,包括清洗、編排、脫水脫色、匣封等。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前合影)

8月14日,大家前往湖南省博物館觀展。出土文獻方向的學生重點參觀了馬王堆展區。其所展出的文物來自1972年發掘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及1973年發掘的馬王堆二、三號漢墓,展區設計獨具匠心,用建築結構再現了一號墓的墓坑結構,“墓坑”底部展出經修復的槨室,讓我們切身領略到了其墓室的宏偉壯觀。展廳以一號墓的主人——辛追夫人為主要視角,將圍繞其生前生活的各種文物分區陳列,設計得別具匠心。另外,展區為馬王堆簡帛文書營造了特別展廳,展出了許多珍貴的簡牘帛書原件。觀展結束後,師生就很多博物館學及策展的問題請教了湘博“湖南人”策展人王樹金老師。至此,八天充實緊湊的考察行程全部結束。

(湖南省博物館前合影)

在此次考察中,考察團隊深度參觀了河南、湖北、湖南三地的的考古遺址、發掘現場、文博場館,將文獻與實物相結合,在田野中反思書本上學到的歷史知識,提升對歷史“現場”的感覺。也通過與考古隊員、文保技術人員、博物館策展人的深入交流,進一步瞭解了文物與考古工作者的耕耘與收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此次考察必將成為歷史系學子“上下求索”的學習助力和難忘回憶。

(編輯:侯建科 審核:賈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