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寬教授、李守奎教授應邀到華東師範大學作學術講座

2018年4月20日上午,黃德寬教授應邀在華東師範大學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作了一場題為《新出楚簡材料與古文字疑難字的考釋》的學術講座。講座由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白於藍教授主持,來自校內外各院系的五十餘名師生在場聆聽了講座。

黃德寬教授講座首先通過梳理近年來發現的戰國楚簡,談論了新出楚簡文字的價值和意義。他指出新出楚簡文字真實地展現了戰國楚系文字使用的實際面貌,為漢字發展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材料,為重新確定傳抄古文的性質和價值提供了直接的參照,其保存的一些古老字形和新見字形,為漢字構形分析和發展研究提供了珍貴線索和樣本。接著,他又具體講述了四個利用新出楚簡考釋古文字疑難字的例子。第一個是“(夕+录)”字,甲骨文“中”為時間詞,指夜半,安大簡《鄘風·牆有茨》“中冓”作“中 ”,與甲骨文可相印證。第二個是“襲”字,甲骨文該字與《說文》“衣”部“重衣”之“褺”最有可能,楚簡用作“因襲”之“襲”。第三個是“梏”字,甲骨文中从口从?,或釋“執”,或存疑。新出楚簡證實是“桎梏”之“梏”的本字。第四個是“失”字,甲骨文疑表示“逃亡”義,但無法確釋。新出楚簡與傳世文獻對讀,該字相當於典籍中的“失”字,“失(佚)”表示從枷鎖逃脫,从止从?。最後,他對新出楚簡在古文字疑難字考釋中的重要性和規律等作了總結。他指出,新出楚簡為古文字考釋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參照,一些疑難問題因此迎刃而解;新出楚簡文本異文資料豐富,有利於重新認識一些字的字際關係;對新出楚簡字形來源的複雜性(古形、國別、地域等)應予充分注意;新出楚簡字用分析(通假、習慣等)是考釋形體不可或缺的工作。

講座之後,李守奎教授對講座內容作了精彩的點評。黃德寬教授還與現場師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動。

4月20日下午,李守奎教授應邀在華東師範大學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作了一場題為《談談清華簡整理與研究中的一些問題》的學術講座。講座由白於藍教授主持,來自校內外各院系的五十餘名師生在場聆聽了講座。

李守奎教授作為清華簡整理團隊的主要成員,本次講座即是他在整理清華簡過程當中的一些心得體會。講座伊始,他介紹了國內大學對我國流散文物的收藏、整理與研究的情況。接著,向大家介紹了清華簡入藏保護、目前整理研究狀況等內容,並對即將公佈的第八冊竹簡內容作了簡要介紹。他認為清華簡入藏以後之所以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適得其所”“生逢其時”“內容重要”三個方面,其可與西漢景帝末年的“孔壁藏經”、西晉武帝咸寧五年的“汲冢竹書”相媲美。其次,他指出清華簡等出土文獻可以讓學者們對先秦學術狀態有了更加真切的瞭解。什麼類型的文獻留下來了,什麼類型的文獻消亡了,而什麼類型的文獻我們今天又發現了,這可以引發我們對先秦古書一系列的思考。最後,他就清華簡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清華簡在二重證據法的不足與彌補、重寫學術史的可能性、尋找失落的文明、中國古典學的重建以及走出疑古時代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價值。

講座之後,黃德寬教授對講座內容作了精彩的點評,並有師生就講座內容與李守奎教授進行了互動交流。

(圖文内容轉自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網站,部分内容有刪改

http://www.zhwx.e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