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奎教授做客新人文講座 解析“清華簡”的整理與研究

3月8日下午在六教,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系列之十八“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拉開帷幕。人文學院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2011計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戰國文字研究首席專家李守奎做客該新系列講座首講,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的整理與研究”為題,憑藉深厚的學養、開闊的視野,用嚴謹的態度、幽默風趣的語言,深入淺出地為到場的近三百名師生解析了“清華簡”的含義、入藏過程、竹簡概況、重要學術意義等。

首先,李守奎認為,對“清華簡”簡稱的準確理解應為“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所謂“清華大學藏”,意謂該批內容特別珍貴的戰國竹簡2008年7月入藏清華大學,此是對“清華簡”作為中國高校收藏竹簡的首例的概括。他指出,竹簡易損毀,而高校具有較好的學術力量,便於保存、整理、研究。稱“戰國竹簡”,而不稱“楚簡”,則是對竹簡內容以楚系文獻為主又包含其他諸侯國文獻的準確把握和謹慎措辭。所謂“戰國”,是對該批竹簡的準確斷代,以及對其真實可靠性的認定,即“清華簡”墓葬原貌及出土次第不可考,綜合對該批竹簡內容的解讀及碳14測定,清華簡的斷代應在西元前305年前後。

接着,李守奎介紹了“清華簡”的概況。現“清華簡”總數大約為2500枚左右,是迄今爲止最大的一批先秦竹書,內容以經史等重要經典為主。自2010年起,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每年出版一輯“清華簡”的整理報告。

第三,“清華簡”具有重大學術意義。其研究和整理得到党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關注。李守奎自豪的稱“清華簡”的發現和整理,在學術史上繼西漢武帝末年發現“孔壁藏經”、西晉武帝咸寧五年發現“汲冢竹書”之後的又一次在學術研究材料上的重大突破,必將極大推動中國學術的進步。隨後,李教授從七個具體方面說明了這批材料對學術研究的推動:一是重現《尚書》及類似篇章《厚父》,為闡釋傳世《孟子》引《尚書》“天降下民”這句話之後的數言提供了材料;二是發現久已亡佚的西周詩篇,《周公之琴舞》篇印證了傅斯年對“頌”的系列性的預測;三是揭示前所未知的古史真相,如《系年》等證明了先秦的史學意識水準、秦人的起源、吳人入郢、楚晉之戰等問題;四是發現早期《易》文獻《筮法》;五是發現世界上最早的數學算具——《算表》;六是為古文字學研究提供依據;七是清華簡的海外影響,並指出“清華簡”不僅是清華大學的一張名片,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更有可能被定位為世界文化珍貴遺產。

在正式演講後的互動環節,針對歷史研究的現實意義和功利意義的問題,李守奎認為人類具有求知和追問的本能,而人文研究是要回答懂得幸福的精神問題,不直接關注物質的生產,歷史的研究可以古為鑒,更重要的是“學術就是學術”。針對出土文獻對歷史研究是整體顛覆還是細節修訂的問題,李守奎重申二重證據法:出土與傳世文獻互相印證,並認為根據出土文獻在現有的歷史框架下對許多重要問題可以做出重新闡釋。針對出土及抄本文獻的價值和可靠性問題,李守奎認為出土文獻可填補空白,補充傳世文獻,而出土文獻的價值也要辯證看待,並非出土文獻必然優於傳世文獻。針對清華簡整理出版的方向、標準問題,李守奎以篇章完整度、接受度、普及度的高低搭配做了回答。

本場講座系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系列之(十八)“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首講,由我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副主任蔡文鵬副教授主持並點評。

(轉自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網站:

http://www.rwxy.tsinghua.edu.cn/publish/shss/1839/2018/20180312170935653893665/20180312170935653893665_.html 部分内容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