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教授

职务: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李守奎,男,汉族,1962年生,河北阳原县人。19901993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41997年就读于吉林大学古籍所历史文献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自硕士毕业后,曾长期在吉林大学文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7月起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曾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简帛学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第二批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007)、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08)、教育部高层次人才(2016)。

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

开设课程

本科生: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学、经典研读与专题探讨

研究生:出土文献研读、楚文字读解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楚文字综合整理与楚文字学的构建”(18ZDA304),主持,在研;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10ZD&091),主持,已结项;

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楚文字汇考”(04BYY014),主持,已结项;

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出土楚文献词汇研究”;

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楚文字通论”;

6.  香港大学资助项目“楚文字诂林”子项目“楚玺文字诂林”;

7.  吉林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

8.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振兴基金项目“包山楚简文字研究”;

9.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WO5-优先引导专项“楚文字综合整理与研究”(2015THZWYX07

10.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专项“汉字阐释学的探索与理论构建”。

主要著作

1. 《汉字阐释十二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

2. 《说解汉字150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3. 《汉字为什么这么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4. 《汉字学论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

5. 《清华简〈系年〉文字考释与构形研究》(与肖攀合作,第一作者),中西书局,2015年;

6. 《古文字与古史考清华简整理研究》,中西书局,2015年;

7. 《包山楚墓文字全编》(与贾连翔、马楠合作,第一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与曲冰、孙伟龙合作,第一作者),作家出版社,2007年;

9. 《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此外,合作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拾)(中西书局,2010-2020年)、《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等学术著作。

主要论文

2023

《楚帛书乙篇的文本复原与文字辨释》,《吉林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3月第40卷摘编;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希望在青年》,《中华读书报》2023329日;

《信阳简遣策分组编联与补释》(与赵相荣合作,第一作者),《简牍学与出土文献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23年,第74-92页;

《论以“卿”为核心的字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上古汉语研究》第五辑,商务印书馆,2023年,第34-50页;

《论记号字在汉字学中的定位及其理论意义》,《汉字汉语研究》2023年第3期;

2022

《系统释字与古文字中“眉寿”之“眉”》,黄德宽、刘记献主编《第八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22年,第67-91页;

《重新认识许慎的文字发展观与〈说文〉的价值》,《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十五辑,巴蜀书社,2022年,第1-20页;

《既要探“源” 也要观“流”》,《人民日报》2022820日;

《汉字阐释的传承与创新》,《汉字与汉语研究》2022年第3期,第3-16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2期摘编;

《古文字视野下的〈说文解字〉》,《中原文化研究》2022年第5期,第92-102页;

《在出土文献研读过程中学习与理解汉字—何尊导读》,《简牍学与出土文献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22,第47-67

2021

《汉字阐释与汉字文化普及—以福字为例》,《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第2期;

《从观念出发与从材料出发的汉字阐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年第2期摘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2年第3期全文转载;)

《楚文字综合整理与楚文字学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231日第5

2019

《说“页”“见”》,《中国文字》(2019年夏季号),万卷楼,第115-122页;

《清华简〈治政之道〉的治政理念与文本的几个问题》,《文物》2019年第9期;

2018

镈與钟分篇与异文考论》,《青铜器与金文》(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233-243页;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汉字汉语研究》2018年第2期;

《段玉裁古谐声偏旁分部互用说的文字学观察—兼论汉字中的“假形声字”》(与王永昌合作,第一作者),《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1期;

2017

《〈越公其事〉与句践灭吴的历史事实及故事流传》,《文物》20176期;

《清华简中的伍之鸡与历史上的鸡父之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楚文字研究与“楚文字学”的构建》,《战国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西书局,2017年,第26-37页;

《楚文字的历史发展与地域文字系统的形成》(与白显凤合作,第一作者),《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1期;

2016

《释楚简中的“规”—兼说“支”亦“规”之表意初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一部古史探新知》,《人民日报》2016124日副刊12版;

《〈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丧礼用语与相关的礼制问题》,《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1期;

《释楚简中的“规”—兼说“支”亦“规”之表意初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汉代的文献整理与文字研究—〈说文〉产生的背景与特点》,《华夏文化论坛》(第十五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年,第165-175页;

2015

 《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光明日报》2015121016版;

《汉代伊尹文献的分类与清华简中的伊尹诸篇的性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系统释字法与古文字考释—以“厂”、“石”构形功能的分析为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4期;

《楚文献中的教育与清华简〈系年〉性质初探》,《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91-320页;

《释距末与楚帛书中的“方”字》,《汉语言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19-124页;

《“屎”与“徙之古文”考》,《出土文献》(第六辑),中西书局,2015年,第154-162页;

《汉字倒写构形与古文字的释读》,《汉学研究》第三十三卷第二期,汉学研究中心,2015年;

《〈成王为城濮之行〉通释》(与白显凤合作,第一),《中国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第79-83页;

2014

《先秦文献中的琴瑟与〈周公之琴舞〉的成文时代》,《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清华简〈筮法〉文字与文本特点略说》,《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清华简〈系年〉“莫嚣昜为”考论》,《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2期;

《摒除门户之见的清华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326日;

《清华简〈系年〉“也”字用法与攻王光剑、䜌书缶的释读》,《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辑),中华书局,2014年,第374-380页;

《清华简〈系年〉中的“”字与西申》,《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七辑),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68-177页;

《据清华简〈系年〉“克反邑商”释读小臣单觯中的“反”与包山简中的“钣”》,《简帛》(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29-136+531页;

《楚大师邓辥慎编钟与楚大师邓子辥慎编镈补释》,《出土文献》(第五辑),中西书局,2014年,第21-27页;

《王献唐先生古文字学成就管窥—读王献唐〈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烛〉》,《王献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

《说清华简〈系年〉中的装饰性笔画“一”》,《出土文献研究》(第十三辑),中西书局,2014年,第34-46页;

2013

《清华简中的诗与〈诗〉学新视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清华简〈系年〉中的“”字与陈氏》,《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第22-26页;

《清华简〈系年〉所记楚昭王时期吴晋联合伐楚解析》,《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90-97页;

《出土文献中“迁”字的使用习惯与何尊“迁宅”补说》,《出土文献》(第四辑),中西书局,2013年,第121-129页;

2012

《面向全球的汉字学—关于汉字研究融入国际学术体系的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周颂》,《文物》2012年第8期;

《释楚文字中的“”》,《出土文献》(第三辑),中西书局,2012年,第169-175页;

《〈周公之琴舞〉补释》,《出土文献研究》(第十一辑),中西书局,2012年,第5-23页;

《论清华简中的昭王居秦溪之上与昭王归随》,《清华简研究》(第一辑),中西书局,2012年,第325-329页;

《包山简文字考释四则》(与邱传亮合作,第一),《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0-75页;

《清华简〈系年〉中的“”字及“”之构形》(与肖攀合作,第一),《华夏文化论坛》(第八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第275-285页;

《续论隓字构形与隓声字的音义》(与刘波合作,第一),《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第654-660页;

《说楚文字中的“桀”与“傑”》(与张峰合作,第一),《简帛》(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9-86+435页;

2011

《根据〈楚居〉解读史书中熊渠至熊延世序之混乱》,《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文献中与樊相关文例的释读》,《文物》2011年第3期;

《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楚居〉中的楚先祖与楚族姓氏》,《出土文献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2011年,第14-22页;

《包山楚简姓氏用字考释》,《简帛》(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20-227页;

《清华简〈系年〉与吴人入郢新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124日;

《楚简中“尸”与“人”的区别与混讹—释楚简中“作”与“居”的异体》(与蔡丽利合作,第一作者),《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五辑),大象出版社,2011年,第44-48页;

2010

《〈保训〉二题》,《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书局,2010年,第78-86页;

《包山司法简致命文书的特点与138-139号简文书内容的性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第389-395页;

《包山楚简120-123号简补释》,《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03-212页;

2008

《古文字字编类著作的回顾与展望》,《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楚文字考释献疑》,《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4-353页;

《评〈古文字构形学〉》,《考古》2008年第4期;

《上博简残字丛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第429-434页;

2007

《包山卜筮文书书迹的分类与书写的基本状况》,《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大象出版社,2007年,第63-67页;

《〈说文解字〉文本研究的重大突破》,《光明日报》2007828日(第12版);

2006

《释包山楚简中的“彭”》,《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5-32页;

1995-2005

《表意字的表达功能与古文字考释》(与李轶合作,第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曹沫之陈〉之隶定与古文字隶定方法初探》,《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492-499页;

《〈九店楚简〉相宅篇残简补释》,《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7-351页;

《楚玺文字六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第401-405页;

《曾侯乙墓竹简“水”部字补释》,《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3年,第505-516页;

《略论楚文字与小篆的关系—兼论依〈说文〉部首编著的古文字编的体例》,《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1期;

《〈说文〉古文与楚文字互证三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第468-472页;

《释楚简中的“”字—兼释楚玺中的“弼”》,《简帛研究》(二〇〇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5-217页;

《出土简策中的“轩”和“圆轩”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第195-199页;

《楚文字考释(三组)》,《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29页;

《江陵九店第56号墓竹简考释四则》,《江汉考古》1997年第4期。

此外,在从事古文字考释、出土文献研究和汉字学研究的同时,还致力于古文字研究成果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致力于汉字文化的科学解读,如2015年在《美文》专栏的一系列文章,《说“汉”字》《说文与解字》《略识之无》《目不识“丁”》《续说李字与李氏》等等。

获奖情况

1.  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2年度优秀作者,2023年;

2.  专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与王永昌合作,第一作者)获2023年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2023年;

3.  专著《清华简〈系年〉文字考释与构形研究》(与肖攀合作,第一作者)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20年;

4.  专著《包山楚墓文字全编》(与贾连翔、马楠合作,第一作者)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15年;

5.  专著《包山楚墓文字全编》(与贾连翔、马楠合作,第一作者)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13年;

6.  专著《楚文字编》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

7.  专著《楚文字编》获吉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4年;

8.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主要整理者之一)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5年;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唯一一等奖,2019年。

学术交流情况

近几年国际(含港澳台)参会情况:

1.  日本国学院大学举办出土文献国际研讨会(2023715日)致开幕辞;

2.  日本岩手大学举办“UURR国际学术研讨会”(2023714日)宣读论文《从“古文字”到“古汉字”的发展史》;

3.  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举办“Human Nature,Morality,and Fate in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Bamboo Manuscripts, Tang chu yu Tangqiu汤处于汤丘,Tang zai Chi men汤在啻门,and Yin Gaozong wen yu san shou殷高宗问于三寿”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510-12日)导读和阐释《汤在啻门》;

4.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办“出土文献与先秦经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1016日至17日)宣读论文《释楚简中的“规”—兼说“支”亦“规”之初文》;

5.  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主办“清华简与《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1031日至114日)宣读论文《先秦文献中的琴瑟与〈周公之琴舞〉的成文时代》;

6.  美国达慕斯大学举办“达慕斯—清华‘清华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830日至91日)领读《周公之琴舞》,宣读论文《据清华简〈系年〉“克反邑商”释读小臣单觯中的“反”》;

7.  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主办“欧洲中国出土写本研究讨论会”(201273日至6日)宣读论文《清华简的形制与内容》。

此外,还受邀参加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主办的“百年金石—西泠印社历任社长作品展开幕典礼”(20131131日至122日)等会议。

202126日,做客央视CCTV-1综合频道《开讲啦》,分享古文字的神奇魅力。20211224日,参加央视CCTV-10科教频道《探索·发现》宝剑沧桑录(2)”节目录制,讲解提及清华简《越公其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