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研究中心陳斯鵬教授《卓廬古文字學叢稿》於2018年5月由上海中西書局出版,定價60圓。本書爲陳斯鵬教授的自選集,共收録代表論文31篇,大略涉及古文字資料中疑難字詞的考釋、楚系簡帛字詞關係的研究、戰國竹書的編聯與復原,及古文字學學術史的討論,較爲全面地展現了陳斯鵬教授近年來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書 影】

【目 録】
“舌”字古讀考
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
“眔”爲“泣”之初文説
説“凷”及其相關諸字
説“買”“賣”
唐叔虞方鼎銘文新解
西周史牆盤銘新釋
新見金文釋讀商補
吳王闔廬劍小考
楚系簡帛中的“由”
楚簡“圖”字補證
楚簡中一個讀爲“曰”的奇字補説
楚簡“史”“弁”續辨
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十則)
郭店楚墓竹簡考釋補正
郭店楚簡解讀四則
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彭祖》新釋
上博館藏楚簡文字考釋四則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詩論》解詁
戰國楚帛書甲篇文字新釋
讀《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雜記
張家山漢簡《引書》補釋
孔家坡漢簡補釋
定州漢簡《論語》校讀舉例
巴東縣張家墳墓群M1“元和四年刻石”考釋
楚系簡帛中字形的習用讀法和詞的習用字形
從楚系簡帛看字詞關係變化中的代償現象
戰國竹簡《詩論》編聯新探
《柬大王泊旱》編聯補議
從現代文字學史看容庚先生的《中國文字學形篇》《義篇》
郭店楚簡文字研究綜述
【自 序】
1996年,我考進中山大學中文系後不久,即很幸運地得到曾憲通、陳偉武等先生的指導,開始了對古文字學的研習。不知不覺,已經超過20個年頭了。長長短短的文章雖也寫了一些,但成績相當有限,要選編個集子,都難免“囊中羞澀”,窘態畢現。就當作一串深深淺淺的問學脚印,立照存念吧。
本書收録的文章共31篇,可以大略分爲四組。第一組爲全書的主體部分,包含前25篇,屬於對古文字資料中疑難字詞的考釋。涉及的古文字資料,時代上從殷商以至東漢(“古文字”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必斷限於先秦)。我考釋古文字,一直比較關注那些關鍵字、常用字,也希望能儘量對不同時代、不同種類的相關材料作貫通的考察。然而限於學力,所得殊恨淺鮮。第二組包含第26、27兩篇,是關於楚系簡帛字詞關係研究的。這本來是我在復旦大學裘錫圭先生門下做博士後研究時的課題,整體成果已見拙著《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一書,此處選録其局部內容作爲代表。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漢語字詞關係史,近年已引起不少同仁的重視,本人也希望繼續在此方面做點事情。第三組包含第28、29兩篇,是關於戰國竹書編聯復原的。這是古文字資料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值得重視。第四組包含第30、31兩篇,屬於古文字學學術史範疇。
本書所收各文,都曾在不同場合發表過。爲了保存歷史真實,只是對原本的錯字加以校正,對個別極明顯的錯誤説法或其他需要説明的情况加注簡單的“編按”,內容基本上一仍舊貫。至於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在拙文發表後學界仍續有討論者,限於時間精力,也不一一作補充回應。
書名是早就定下的,並在2011年初即通過陳偉南先生,求得饒宗頤先生題簽。兩位“天頂有星”的百歲老人的加持,無疑是這本小書最大的榮光。我深深銘感。
書稿的校讀,石小力、何春苗、李愛民諸君曾付出不少辛勞,志此申謝。
末了,聊賦韻句二章,就當作卷首題辭吧。
一
識字原知憂患初,
更從蝌蚪認天書。
銅山經過常空手,
清夜夢回猶荷鋤。
二
漫誇意氣尚青春,
檢點舊文偏黯神。
絶學於今如八駿,
何妨按節望飛塵。
2017年8月22日於康樂園
(圖文内容轉自“中西書局”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