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李学勤先生90诞辰座谈会纪念文集》(附:黄德宽序)


出版时间:202412

定价:198.00

作者: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

ISBN9787302678335

图书简介

2023年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教育家李学勤先生(1933201990岁诞辰,129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在京举办了“纪念李学勤先生90诞辰学术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李学勤先生的学生、学界同人及李先生家属共13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总结和阐释李学勤先生的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展开了深入讨论,深切缅怀这位道德文章皆为楷模的一代学术大师。本书所收,即是各位学者所提交的论文。全书共分为7个部分:①学界同人对李先生的纪念和学术总结;②李先生弟子对李先生的回忆以及对李先生各领域研究的总结;③有关上古文明的论文;④甲骨学论文;⑤青铜器论文;⑥简帛学论文;⑦古史论文。

目录

在纪念李学勤先生90诞辰学术座谈会的讲话……谢维和

在“纪念李学勤先生90诞辰学术座谈会”上的致辞……李缙云

我与李学勤先生的交往……刘家和

写给李学勤先生的一封信……张光裕

李学勤先生与三星堆考古二三事……赵殿增

杂忆李学勤先生……董琨

往事追忆……李零

李学勤先生在国际汉学研究上的贡献……张西平

一封信、一本书、一段史料和一点感想……葛兆光

缅怀李学勤先生对出土文献的思想与视野……沈建华

李先生的著作……吴振武

李学勤先生与出土文献研究事业……刘钊

李学勤先生与西北简牍……张德芳

李学勤先生与清华人文学院……万俊人

李学勤先生琐忆……陈伟武

李学勤先生的学术启迪与无私支持——从我的中原东周列国城邑研究谈起……张新斌

师者之风山高水长——李学勤先生与十卷本《战国史》……李学功

“走出疑古时代”及其争论——以李学勤的相关学术贡献为中心……丁四新

谈谈李学勤先生晚年在先秦学术史研究上的一个重大发明……宁镇疆

李学勤先生对大小盂鼎的研究……刘源

李学勤先生与《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栏目……康香阁

深切怀念李学勤先生……陈丽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忆我和李学勤先生学术交往点滴……吕庙军

李学勤先生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的“家国情怀”……杨博

考古学和历史学整合的典范……张懋镕

先生指导我做学术史的一点体会……田旭东

李学勤先生与三星堆菱形眼形器……高大伦

从“无序”到“有序”——《李学勤文集》读后记……宫长为

从学术史上认识《李学勤文集》出版的深远意义……江林昌

李先生与我的早期文明研究……徐凤先

李学勤先生与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深切缅怀恩师李学勤先生……侯仰军

《国际汉学漫步》编纂中的一些往事……王志平

李学勤先生与清华简……刘国忠

回忆李学勤先生二三事……刘风华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从先生学习杂记……苏辉

李学勤先生对于《穆天子传》研究的贡献与展望:兼忆我与先生的长谈……雷晋豪

学术史中的学术史——读李学勤先生《重写学术史》有感……杨蒙生

李学勤先生与巴蜀文化研究……陈民镇、宋亚飞

李学勤先生与郭店简研究……刘子珍

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杨朝明

上山文化神秘图符与人类文明曙光……蔡运章

语段: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画符号组合体……刘昭瑞

文明类型、宇宙论与比较研究:基于智能分析的新考察……陶磊

解读石峁遗址……刘桓

试说甲骨文“率伐”及有关词语……黄天树

殷墟非王卜辞研究检正(一)……常耀华

子龙鼎出土地辉县琉璃阁遗址田野调查……杨文胜

太湖县出土兽面纹爵铭文考释……孙合肥

“梁山七器”出土时间与具体器物新考……陈颖飞

对标准器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从義器组及作册夨令器组时代谈起……王泽文

伯绅簋考释——兼论此类铭文的新观念……赵瑞民

班簋铭“命曰”发覆——学习先生青铜器研究笔记之一……张德良

谈两周金文人名用字的一些特点……陈英杰

是加嬭钟,还是曾侯钟……朱凤瀚

随州枣树林墓地出土芈加编钟铭文补释……石小力

江西樟树发现的两件越式铭文戈……董珊

19491979年间大陆有关青铜器射侯纹饰的研究——读李学勤先生《试论百花潭嵌错图像铜壶》……张涛

伯有父剑与楚国封君……程浩

“列侯府鉨”印小考——兼说“列”“”字……曹锦炎

株洲新出汉代滑石印及相关问题的再认识……陈松长

出土文献视域下的“庶慎”……赵平安

清华简所见西周王年历日史料五则……黄怀信

清华简《楚居》“为郢”性质略论……魏栋

清华简所见《逸周书》语词考释八则……杨一波

清华简《五纪》“大音”与《五音图》图式略论——重读李学勤先生《伶州鸠与武王伐殷天象》……程薇

安大简《仲尼》与“慎独”考论……刘光胜

从新出秦简看秦王朝皇帝“制书”传达制度——以“御史问直络帬程书”为中心……杨振红

甘肃静宁党家塬汉墓出土木牍初探……李天虹、雷海龙

秦汉简牍所见功劳三程……李均明

帛书《十六经》与《黄帝书》《黄帝说》关系略论……杨茜

再论银雀山汉简《守法守令》篇的简文编联……郑子良

定县简出土五十年整理新进展……贾连翔

悬泉置汉简“吴斧”考……王子今

商周“南阳”考……杜勇

“越徙于吴”相关问题考论……陈梦佳

秦“书同文”平议……刘绍刚

秦焚书考……李锐

陆贾《新语》的思想特质与汉初思想潮流……王逸清

《灵枢·九宫八风》所见中国数理哲学与数理人文:纪念李学勤先生……邢文

《河图·括地象》长编辑证中的几点观察……吕宗力

东汉熹平三年中尚方铁剑考——兼论中国古代的灌钢工艺……孙闻博

纪念李学勤先生90诞辰学术座谈会综述

2023129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召开纪念李学勤先生90 诞辰座谈会。全国130多位学界同人和先生生前友人、弟子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对先生的学术道路、治学特色、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贡献进行回顾和研讨。根据座谈会的发言和部分论文,我们编纂出版这部纪念文集,以表达对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永久纪念。

李学勤先生的学术思想、治学经验和学术成果,是他留下的一份珍贵的学术遗产。开展先生学术思想和成就的研究,是出土文献中心继承发扬先生学术精神所要持续进行的工作。当然,这项工作的意义自然不局限在清华大学,更不局限于出土文献中心。把先生的学术放在中国现代学术历史演进和新中国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客观回顾先生的治学道路,深入理解他的学术追求,将能更加准确地评价他的学术成就,彰显先生之学的重要贡献和历史意义。

先生之学,以其视野宏阔、气象博大为主要特征。1952年,先生从清华大学哲学系到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参加《殷虚文字缀合》工作,由此开启了他的学术人生。数十年来,他的研究涉及先秦秦汉史、考古学、古代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帛学、古文献学、国际汉学等多个人文学科领域。在有限的学术生命中,先生涉及如此众多的学术领域,当代中国学术界少有能与其比肩者。先生常称自己的研究是“杂学”,并解释说:“杂学含有许多的意思,就是都想学,什么学问都有,什么也做得不透。”(见《李学勤文集》第三十卷“前言”,江西教育出版社,2024年)这样的解释自然是先生的谦逊之辞。所谓“杂学”,其实是先生之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先生所说“杂学”,换句话说,实质上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之学。先生也曾谈到,自己的研究“其实说起来也很单纯”,那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即研究“中国历史上文明早期的一段,大体与《史记》的上下限差不多”(见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序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先生关于“杂”与“纯”的表述看似自我矛盾,实际上是符合学术内在逻辑的辩证统一的,是先生对自己治学特色简单明了的概括总结。先生之学涉及的众多学科领域看似“杂”,其指归则统一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从而最终实现其宏大治学目标的“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具有突出的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质,开展这个领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知识基础,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先生总结自己的学术历程时说:“由哲学到考古,从逻辑到古文字,对象或虚或实,时代有古有近,但我自觉每一转折,都能从中得益。在这里我个人特别的体会是,学术本是统一的、一体的,总是互相贯通。”(见《在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收入《夏商周文明研究》,第433页,商务印书馆,2015年)先生之学的宏阔视野和博大气象,正是源自这种多学科“统一的、一体的”“互相贯通”。

先生之学,以开拓领域、引领风气称誉学界。虽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但先生之学却不是各学科成果的简单接受和综合,在所涉及的各个学科领域他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引领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比如: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关于殷墟甲骨文字体分类与分期断代、历组卜辞时代、“两系说”以及西周初期甲骨文的揭櫫等;在先秦史研究方面,以考古发现、出土文献与历史文献互证,推进夏商周历史文明许多重大问题研究取得新进展;在古文字学研究方面,不仅考释出甲骨、金文、战国秦汉简帛许多疑难字词,而且最早系统整理战国文字资料并进行区系划分,从而奠定了战国文字研究的基础;在简帛文献研究方面,参与战国秦汉多批次简帛材料的整理研究,根据大量新出简帛文献,重新审视疑古思潮,开展古书的第二次反思,提出重写中国古代学术史问题;等等。先生提出“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1981年)、“走出‘疑古时代’”(1992年)等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重大问题,引起学术界的热烈反响和讨论。回顾先生之学,尽管不同时段他研究的重点或有不同,但利用新材料、提出新见解、开辟新领域、引领新风气则是一以贯之的。

先生之学,以“为往圣继绝学”、传承与创新文化传统为自觉担当。2013927日,先生在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上做“为往圣继绝学”的演讲,谈到他对宋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名言的感悟。先生特别指出:“‘为往世继绝学’,实际讲的是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往圣’是历史上极高造诣的学术人物,他们所创立的学统,由于种种原因,在时间的长河间湮没断绝,必须有新兴的学人予以恢复承续,并将之推向新的高度,方能达到张载四句下面的‘为万世开太平’的效果。”先生这样的认识,是建立在纵观中国思想学术史上三次“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变迁之上而获得的。在先生看来,文化学术的发展历史,优秀传统的传承十分重要,“没有这种传承,就不会有新的文化的基础”;“每次做到传承,都在事实上是真正的创新,不去创新,实际上也做不到真正的传承”(见李学勤《夏商周文明研究》,第443444 页,商务印书馆,2015年)。先生的这篇演讲,可谓“夫子自道”,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先生的学术追求。先生本人堪称当代中国“为往世继绝学”的“新兴的学人”。先生之学,实际上可总括为传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这不仅表现在他一生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教育事业中,也体现在他所担负的学术组织和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生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先秦史学会的领导工作,还先后担任过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199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2008年)等职,2011年受聘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这些学术单位和社会组织职务,是学术界对先生学术成就和组织才能的高度肯定。先生不辞辛劳,组织领导学术界同道为推进当代学术发展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创新奋发作为,构成了先生学术生涯的重要篇章。1996年,先生作为“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领导全国多学科专家开展联合攻关;2012年,与裘锡圭先生牵头,联合国内11家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教育部“2011计划”,组建“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次年获审批通过;从 20087月直到 20192月病逝,先生带领团队整理研究清华大学所藏战国楚简,焚膏继晷,鞠躬尽瘁,整理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学者说,清华简入藏清华大学,由李先生领衔研究,可谓适逢其时,适得其所,适遇其人。先生毕其一生,生动诠释和践行了当代“新兴学人”“为往世继绝学”的不懈追求。

先生一生在多学科领域创造了丰厚的研究成果,由先生亲自主持编纂的《李学勤文集》皇皇三十卷,其学术精神和成果尽萃于此。《文集》的出版,为学术界研读先生著作提供了全面的材料和便利。我的体会,研读先生的著作不仅在具体学术问题上可直接受到深刻的启迪,而且对自身的为人治学也会产生长远的影响。201853日,先生在为《文集》最后一卷所撰前言中说道:“我觉得当前最需要做的是综合工作。有很多事情现在已经研究出来了,或者已经有些线索了,可是没有把这些综合起来考察,提出若干问题,然后加以解决,这样,我们的研究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我想这一点,应该在我这部集子‘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后说一下。”(见《李学勤文集》第三十卷“前言”,江西教育出版社,2024年)先生明确提出“综合”研究是当前“最需要做的”工作。这是先生在人生的最后岁月,反思一生学术,针对学术研究现状,留给学术界的“离别箴言”和路径指引。

先生这位新中国的“新兴学人”,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为当代学术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对先生的学术道路、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的研究,应该作为学术界长久进行的一项重要课题。据悉,已有单位启动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来开展先生之学的研究。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积累的丰厚,研究先生之学将会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专门学术领域。

先生90诞辰座谈会召开之际,我因慈母不幸病逝,未能参会,十分遗憾!谨以此序,表达对先生的缅怀和纪念之情。

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