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学基础讲义(增补本)》
作者:沈之瑜 著;沈建华 增补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定价:98元
书号:978-7-5732-1282-5
内容简介
本书原为沈之瑜先生为复旦大学文博培训班授课之讲义,后屡经修订,成为部综述甲骨学百年发展成就的专著。本书共13章,前述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史中间则对甲骨的整治、甲骨文字的特点、卜辞分析、甲骨文缀合与辨伪、卜辞断代以及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等问题分别加以论述,最后对主要的甲骨学研究人员作介绍。本书征引了大量史料,汇集了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有作者个人的一些创见,是一部比较全面反映甲骨学内涵的概说性著作,可以作为一部甲骨文入门书来读。
此次修订主要是在原书的基础上将注释规范、补全;增补学界重要书籍观点;补充新出土的重要资料等。
作者简介
沈之瑜(1916-19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原名茹志成,又名茹茄、鲁楷。1935年毕业于上海私立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助教。1952—1958年先后担任上海市文化及美术协会副书记和新成区文化局局长,兼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1958—1985年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馆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及中国文物保护科技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受聘为上海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开授甲骨文基础课,现存著作《剪纸研究》《沈之瑜文博论集》。
沈建华,1953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任安徽省博物馆助理研究员,1983—198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副研究员,1988—1990年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辅助研究员(非常勤),1991—2008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副研究员、副研究员,2008年10月至今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研究员。出版论著《初学集:沈建华甲骨学论文选》。与饶宗颐合作编著《甲骨文通检》(5册),与曹锦炎合作编著《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甲骨文校释总集》(20卷)等。发表甲骨和清华简相关论文60余篇。
目录
序(朱凤瀚)
第一章 甲骨的出土、鉴定与外流
一、甲骨的出土与盗掘
二、殷墟科学发掘的开始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盗掘
四、解放后殷墟在国家保护下的科学发掘
五、甲骨的鉴定问题
六、甲骨的外流
第二章 甲骨的整治、卜法、来源与刻辞
一、甲骨卜前的整治
二、卜法与卜辞
三、甲骨的来源和记事刻辞
第三章 汉字的起源与甲骨文构形的特点
一、文字起源的传说
二、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三、仰韶文化的刻画符号与大汶口文化的陶文
四、六书与甲骨文
五、甲骨文构形的特点
第四章 识字、释字和通读卜辞
一、前辈的经验
二、熟悉干支的重要性
三、通读卜辞要熟悉商代世系
四、甲骨文字的通假
五、卜辞中常见的同义词
六、卜辞中常见的祭名
七、关于卜辞的断句
八、关于夺字、衍字、误字
九、关于相间刻辞与正反两面相续
十、关于同文互足
第五章 卜辞的辞式与辞序
一、卜辞的组成部分
二、单贞卜辞
三、重贞卜辞
四、对贞卜辞和重复对贞卜辞
五、选贞卜辞和重复选贞卜辞
六、对选卜辞
七、三联卜辞
八、定型卜辞
第六章 卜辞的文法
一、名词
二、代词
三、动词
四、形容词
五、时地词
六、关系词
七、副词
八、助词
九、数词
第七章 甲骨的缀合
一、缀合的重要性
二、甲骨缀合以往的成就
三、必须熟悉甲骨各部分的特征
四、人工缀合法
五、电子计算机缀合法
第八章 甲骨文辨伪
一、作伪的历史和辨伪的方法
二、临淄孙氏旧藏甲骨“伪刻”说之平反
三、兒氏家谱的悬案
第九章 断代(上)
一、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的前提
二、怎样进行分期断代
三、关于整治断代
第十章 断代(下)
一、关于午组卜辞
二、关于组卜辞
三、关于子组卜辞
四、关于组卜辞
五、小结
第十一章 甲骨文所反映的殷代社会(上)
一、商王贵族与奴隶
二、农业
三、畜牧业与田猎
四、手工业
五、商业和交通
第十二章 甲骨文所反映的殷代社会(下)
一、历法、天象和气象
二、医学知识
三、宗教信仰
第十三章 甲骨文的研究经过
一、甲骨文研究的四个阶段和五位代表学者
二、文字考释方面的成果
三、综合性的研究与总结性的研究
四、其他各方面的研究
五、外国学者对甲骨学的贡献
附录 本书所引甲骨著录书目及简称
后记(沈建华)
再版后记(沈建华)
第三版后记(沈建华)
第三版后记
这本书是父亲20世纪80年代初,为上海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本科生开的一门深入浅出,阐释甲骨文基础的课程讲义,也是为有志于学习甲骨文字的青年,了解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历史,提供所需要的基本常识。面对九十多年来浩瀚的甲骨资料,父亲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他不计烦琐,引述先贤所做的成果,有些评语则反映了父亲本人当时对甲骨学的认知理解。在引述中,对于甲骨文研究中发生的争论,《讲义》会把不同的争论意见逐一作客观的介绍,使读者有机会认识甲骨学术史的真相。
父亲离世已34年,甲骨学的研究日新月异,甲骨文从发现至今,走过了120余年。随着安阳小屯村花园东地甲骨新资料的刊布,甲骨文著录及研究专书和论文出版层出不穷,根据宋镇豪主编《百年甲骨学论著目》序言,从1899至1999年6月,百年内,海内外著作和论文包括有关殷墟考古史前陶符及西周甲骨,统计数目 “总计收入有关著目10946种”。今天如果再要统计的话,我们相信已经不止这个数目了。甲骨文再也不是一门冷门绝学,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发展得如此繁荣昌盛,它不仅已经成为一门显学,而且对中国古代文明探源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各领域学者的重视。
80年代,电脑网络科技的运用还远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便捷,父亲在编写《甲骨文基础讲义》时,尽管力求参考所有前辈的甲骨文著作和论文,但仍有不少疏漏,这是他个人精力难以达到的。这本小书其实有太多的甲骨研究成果要补充。父亲在1990年12月突然离世,现在要重印此书,为弥补上述遗憾,我将他生前忽略的甲骨学论著内容增补进来,我觉得这并不违反这本《讲义》的宗旨。
记得罗志田先生在接受访谈时说过:“任何方法都与所在时段的学术典范相关,而典范又可能转移(在20世纪更经常转移),如果不了解学术史,不能说明某一时段的学术典范,也就很难说方法。就此而言,史学史和学术史是‘近代思想史乃至近代史研究’的基本功,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重温父亲的这本《甲骨学基础讲义》,仿佛又进入了百年甲骨文发现与研究的历史隧道。一个世纪前的甲骨学术典范,是大师们披荆斩棘奠定的甲骨学研究的基础,今天,我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无不源自先辈们的前期成就,我们今天是踩着他们的肩膀开拓了甲骨学研究的新视野。
商代社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连孔子也曾由于文献不足而发出殷礼难徵的叹息。自甲骨卜辞发现以来,它的最大意义是揭示了真实的商代历史,弥补了上古文献的不足。出土的甲骨卜辞,性质虽然属于占卜类型,却直接反映了当时商代最真实的、丰富的社会状况。由于甲骨卜辞的释读,使得古代文献许多殷商史事记载得以印证。因此可以说,要想学习或者了解中国殷商历史,甲骨学显然是必不可缺的,这需要我们从掌握甲骨文基础知识开始。
父亲去世后,2002年先由上海书店出版了《甲骨文讲疏》,201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去年,父亲的这本小书有幸得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吴长青社长再次推荐,打算重版。从今天来看,这部书稿从体例和内容上难免显得陈旧,作者的目的是给甲骨学的初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些入门的基础常识。在进行第三次再版时,我非常高兴得到了顾莉丹女士很好的建议和鼓励,促使我在疫情期间居家静心整理此书,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部《甲骨文基础讲义(增补本)》基本了保持原书面貌,更换了一些初学者容易看懂的甲骨结构图片,充实了一些学界曾讨论的重要问题,尽量按照目前学术著作注释的规范作了统改。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在此,感谢朱凤瀚先生对此书乃至对我的研究多年不懈的帮助和支持,最后也特别要感谢余念姿责编对此书的专业指导和严谨校稿的工作态度,使这部书稿顺利出版,着实让我感动,我相信父亲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