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至22日,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古文字工程秘书处、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写本与文本文化中心协办的“写本的生命周期:获取、保护与接触世界遗产的伦理与实践”国际会议在京召开。来自英国、爱尔兰、德国、乌克兰、匈牙利等国的专家学者就世界写本文化进行为期两日的学术交流。

与会学者合影

会议现场

黄德宽致辞

麦笛致辞
开幕式由出土文献中心副教授程浩主持,出土文献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与牛津大学亚东学院教授、皇后学院写本与文本文化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访问教授麦笛(Dirk Meyer)分别致辞。黄德宽感谢了与会学者并邀请海外同行积极参与中国古代写本研究,期待中心成为全球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他回应了关于清华简真伪的质疑,强调建立严格的文物保护制度,并指出保护包括非科学发掘文物在内世界遗产的共同责任。麦笛回顾了会议初衷,认为此次跨学科、跨文化的会议实践了学术合作的理想,强调中西文化遗产的互学互鉴,呼吁搭建国际学者交流平台,并期待未来共同出版中英文双语的学术研究成果。至此,会议正式拉开帷幕。
第一组专题报告:分析、保护、彰显文物

刘国忠主持

马费舍发言

赵桂芳发言

魏栋发言
第一组专题报告由出土文献中心副主任刘国忠教授主持讨论。德国汉堡大学化学系教授马费舍(Markus Fischer)介绍了利用化学与数字化结合的手段进行文物特征分析的概况、意义及其挑战。出土文献中心研究员赵桂芳分享了2019年冬季搬迁饱水清华简的经验,详细描述了在寒冷天气下如何通过精细包装和运输确保文物安全。出土文献中心副教授魏栋介绍了简牍文物保护中的“显影”技术,解释了如何利用化学脱色和数字成像技术恢复墨迹,以支持简牍的整理、出版和数字化保护。

参观清华简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参观了清华简。
第二组专题报告:文本与写本的持续接触

艾博主持

倪玛丽发言

侯旭东发言

葛觉智发言
第二组专题报告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艾博(Alberto Bardi)主持。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倪玛丽(Máire Ní Mhaonaigh)介绍了剑桥大学所藏一组重要写本,包括剑桥尤文库斯手抄本(The Cambridge Juvencus)和基督圣体学院279号手抄本(Corpus Christi College, MS279)等,强调其获取和保存的多样化特点及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出土文献中心教授侯旭东总结了公众接触简牍材料的多种途径,分析了教科书、博物馆和数字媒体的特点与局限,并提出了建设开放式数据库和开展简牍书写活动等建议,以增强公众理解。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学院助理教授葛觉智(Yegor Grebnev)则考察了《尚书》和《逸周书》等文本的发现传说,探讨其形成背景及在11世纪被普遍拒绝的原因。
第三组专题报告:物质形态与写本使用

程浩主持

高奕睿发言

徐建委发言

李均明发言
第三组专题报告由出土文献中心副教授程浩主持。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高奕睿(Imre Galambos)强调中国西北遗址经卷背面书写的目的并非回收利用,而是为与原文本对话或补充内容,展示了写本的复用特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徐建委通过音声异文分析重构古代书写习惯,揭示了自汉代延续至中古时代口授笔录的书籍复制形式。出土文献中心研究员李均明介绍了简牍公文的四种特殊形态,分析了其社会内涵,指出其中两种形态不再适用于纸本,而后两种则被继承。
第四组专题报告:复原、汇集与挖掘文本

郭伟涛主持

贾连翔发言

李霜洁发言

武致知发言
第四组专题报告由出土文献中心副教授郭伟涛主持。出土文献中心副教授贾连翔介绍了清华简《两中》的复原工作,为竹书的微观考古提供了重要实例。出土文献中心助理教授李霜洁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框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甲骨文数据中的隐含规律,以深化对甲骨文字系统的理解。出土文献中心副教授武致知(Rens Krijgsman)回顾了出土写本与传世文本的合证趋势,强调出土写本的权威性,揭示其在文本形成和使用中的重要性。
闭幕式由刘国忠主持,武致知作会议总结。武致知感谢了各位来宾、领导及古文字工程秘书处的支持,以及师生、同声传译的努力,确保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会议围绕“写本的生命周期”进行了深入讨论,分为四个小组。第一组聚焦于文物保护措施,强调了文物的“第二生命”重要性。第二组探讨了出土文献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第三组讨论了写本的复用和复制对文本的影响。最后,第四组集中在文本的挖掘和现代释读方法上。与会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交流,推动了对写本作为世界遗产的理解。




与会海内外学者交流讨论
写本的发掘、入藏、修复、保护,后续的内涵释读、公众普及等环节,对源自不同文化背景、治学领域的国际学者提出了同等的挑战。而专家应对诸多挑战的经验及成果,恰恰成为了写本文物得以延续的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次会议旨在为从事写本保护与研究的各国专家学者搭建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探讨理论、分享案例、展示成果、切磋技术、沟通心得,使得诸文化写本材料与其研究者、公众达成具有建设性的学术互动,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为牛津大学麦笛教授颁发“清华大学访问教授”聘书
会议期间,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向牛津大学麦笛教授颁发了“清华大学访问教授”聘书。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是从事出土文献的研究与保护的校级重点文科科研机构,先后被遴选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与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当前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清华大学抢救入藏的战国竹简进行保护、整理与研究,同时开展其他出土文献(如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还开展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等其它出土文献的研究工作,并参与学校实施的强基计划(历史学、古文字学专业)以及古文字学一级学科博硕士授权点的人才培养工作。
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写本与文本文化中心(The Centre for Manuscript and Text Cultures [CMTC])由麦笛教授等写本文化专家同仁于2012年草创,2018年正式成立。致力于不同文化古代写本及金石传统相关的跨学科研究,积极与世界各地的学者展开合作。CMTC创办的专题研讨会(The Workshop for Manuscript and Text Cultures [WMTC])是一个为近东、地中海、古代东亚及南亚和中世纪欧洲写本研究等领域专家学者搭建的交流平台。《写本与写本文化》(Manuscript and Text Cultures)是CMTC主办的开放获取期刊,内容独特广泛,且特别关注学者研究的数字化展示。CMTC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于2023年签订国际学术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