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李学勤:《金文与西周文献合证》(附:凡例、后记)

李学勤先生清华讲义丛书

《金文与西周文献合证》

作者:李学勤著,董喆整理,刘国忠审校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1

定价:298

ISBN9787302639237

内容简介

《金文与西周文献合证》是李学勤先生所开设的最后一门公开课内容,从20089月起开始讲授,至20116月结束,共历时三年。本书就是在先生讲课录音的基础之上整理而成,本书涵盖了当时所见商末西周间的绝大多数重要器物,这是李学勤先生金文研究的集中体现,亦可视为探寻先生治学特点的良机。本书为金文研究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知识网,提供了金文研究所需的诸多背景知识;同时,先生在讲授某件铜器时,先介绍该铜器的背景知识,如出土情况、流传著录情况以及出土地的相关情况等等,这些信息往往可以和铭文的内容相印证;最后,讲义就目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进一步讨论余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作者简介

李学勤,19333月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墟文字缀合》。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年至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兼多所大学教授。1996年起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198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资深教授。研究领域为先秦史、古文字学和文献学。出版著作40余种,论文2000余篇。

目录

凡例

一、释文

1.释文一般按照行款书写,若一行排列不下,则顺延至下一行。

2.释文中有缺字时用“□”表示,一个“□”表示缺一个字。如不能确定缺字的数量,则以“……”表示。

3.释文中有缺字,李先生补出的部分,用【】表示。

4.如果李先生认为某字可以隶定,但不确定,则先写出该字释文,再在该字释文后加“(?)”表示。

二、注释

1.尊重李先生原意起见,对于各家说法,凡李先生在讲课时有确指者皆出注,泛指者,为避免歧义,皆不出注。

2.本书按照授课时间整理,每一课单列一篇,每篇标题标明授课内容,标题上方标明授课时间。

3.本书为李先生2008年至2011年的讲稿,凡2011年之后先生对此讲稿所涉及的内容有所补正之处,以“整理者按”标出。

4.如果先生在讲课中的说法与实际查到的说法有出入,则在注释中以“整理者按”标出。

5.若有文章对于读者的理解有帮助,则以“整理者按”标出。

三、器形照片及铭文拓本

1.本书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因此其中所附器形照片以及铭文拓本皆为整理者插入,图版主要选自吴镇烽先生编纂的《商周金文资料通鉴》,一般不逐一注明来源。

2.凡出自《商周金文资料通鉴》之外的图版,皆随文注明来源。

后记

2009年,我还是一名大三学生,通过赵鹏老师的介绍,得以去首都师范大学旁听黄天树老师的“出土文献导读”。黄老师在课上建议我们听李先生的金文课,我便与学友一起去清华大学旁听李先生的“出土文献选读”,彼时先生的“金文与西周文献合证”课已经讲了一年多,我从中途听起,一直到2011年课程结束。

2012年,我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吴国升师的研究生,课余时想将先生的金文课系统地听一遍,于是就联系了何会和刘攀峰,得到了先生自2008年至2011年所有的讲课录音,并复印了随堂记录,装订成两册。听录音的过程中,我觉得应将先生所讲的内容尽可能多地记录下来,于是就想重新整理笔记,以便此后的金文学习。我自2012年读研伊始着手整理笔记,201312月底全部整理完成,这次一共整理出六大本手稿。整理完成之后,我把手稿拿给赵鹏老师,赵老师建议我拿给先生,我便复印了一份,用平邮的方式寄给先生。当时并未想到先生会回复,所以只是在所附的纸条中写明这是依据先生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下署名“学生董喆”。

半年后,我接到了先生的电话,先生说我整理笔记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没有留下联示方式,后来先生没办法,只能根据邮政包裹单上并不清楚的电话号码来回试,半年后终于联系到了我,先生嘱咐我一定要保持联系。

2016年,我考取了安徽大学黄德宽师的博士,由于更换了联系方式,我便给先生打电话,告诉先生我的新号码,通话时谈及笔记,先生有整理出版的想法,并最终确定由我来整理。

2016713日,我根据手稿重新整理笔记。9月开学后,我将整理笔记的事情汇报给黄师,黄师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并说既然是好事,就要把它做好。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黄师对于整理的具体事项给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比如整理的体例、注释的原则等。2017124日,我到先生的寓所拜见先生,商讨整理笔记的具体事宜,并将黄师拟定的整理意见转达给先生,先生对这些意见表示肯定。2018714日,笔记的电子稿整理完成,共计90余万字,字数是手稿的4倍还多,此次整理更加全面地记录了先生所讲的内容。

2019224日,先生辞世。心下悲痛,不能自已,先生生前未能看到笔记出版,殊为憾事!

2021年,我来到湖南大学跟随陈松长师做博士后,陈师对我的整理工作很是支持,这使我得以专心校稿,20221月,笔记校对完成。

我一直坚信即使我不去整理,也会有其他人去整理,这部笔记不会埋没!我所做的事情极为有限,作为整理者,我努力想还原先生的本意,但囿于学力,必定会有未逮之处,祈请读者见谅。

笔记能够呈现在读者面前要感谢何会、刘攀峰的录音,感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以及黄德宽师的支持和信任,感谢陈松长师的理解与鼓励,感谢刘国忠教授的最后审定,感谢责任编辑张维嘉女士的辛勤付出,感谢整理过程中提供帮助的诸位师友,更要感谢先生无私之讲授。

谨此纪念先生!

董喆

2023715日于内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