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程浩:《出土文献与郑国史新探》

《出土文献与郑国史新探》

作者:程浩

出版时间:202112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号:9787573202222

定价:42

内容简介

郑国虽是西周诸侯国中出封最晚的一个,但却在西周以降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纵观郑国四百余年的政治发展历程,称得上是整个春秋时代社会历史变革的一个缩影。本书立足于清华简以及青铜器金文中新见的郑国史料,结合《左传》《史记》等传世史书的记载,力求还原郑国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若干重大事件,并尝试将郑国历史的发展纳入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全局进行思考。

作者简介

程浩,男,1989年生,山东巨野人。201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清华简以及先秦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国语文》《文物》《文献》《史学集刊》《史林》《出土文献》《古文字研究》《简帛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面上资助(一等)各1项。

本书目录

《出土文献与郑国史新探》序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先秦史研究,得益于学科队伍的日益壮大以及新出土文献的不断涌现,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即便是曾经沉寂一时的诸侯国史领域,近年也有不少重要的成果问世。程浩的新著《出土文献与郑国史新探》出版印行,将进一步丰富先秦古国研究的成果,势必会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该书原是他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我作为他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似乎有义务在这里说几句话。

《出土文献与郑国史新探》这部书,最大特点就是很好地践行了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利用新出土文献与传世史料相互补充印证,重新审视混沌朦胧的早期历史,可谓中国古史研究的不二法门。实际上,作者之所以选取郑国作为研究对象,除了它曾经显赫一时、在春秋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清华简以及金文中大量郑国史料的发现。程浩长期参加清华简的整理工作,在出土文献的解读方面有着良好的训练,再加上出色的传世文献功底,使得本书在具体问题的考证上皆能淋漓通透、驾轻就熟。诸如第一章对郑桓公未死于骊山下的考证、对《系年》“周无王九年”的辨析,第二章论说青铜器铭文中“郑伯公子子耳”即共叔段等,或发前人未发,或详前人未详。而第六章对清华简新见郑国人物人名表字的考证,更可谓发微抉隐、新见迭出。其中关于郑国堵氏的探讨,以及将封子楚簠的器主与《系年》中的郑国将领子封子进行关联的看法,都很有说服力。

程浩在随我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前,已经在李学勤先生、谢维扬先生、宁镇疆教授等先秦史大家的指导下学习古史多年,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学、文献学基础。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一定能感受到他在史料甄别、剪裁与择取等方面的纯熟技艺。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表彰的,就是作者出众的历史学想象力。合理的想象与推测,在史料阙如的先秦史研究中是必不可少。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章对郑国早期历史的论述,如果缺少了推论与阐释的部分,肯定不会如现在这般精彩。而这一特点,其实在程浩的学术研究中是一以贯之的。

充分的历史学训练,还使得程浩的这本书很好地体现了他本人的宏大视野与理论关怀。最近几年,以出土文献为主要材料基础的先秦史研究饱受“碎片化”的批评。程浩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并有意用自己的学术实践来进行回应。他在这本书的引言中,就明确提出来希望研究不“碎片化”的史学、写“会通”的历史。仔细读这本书,就会发现其中涉及的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重要人物,作者都尝试将其置于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进行考虑。无论这本书最终有没有做到走出“碎片化”,年轻学者勇于尝试、敢于担当总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

读完这本书后,我还想给作者的文笔点个赞。作者坚持用明快晓畅的语言书写历史,擅长把史实考证融入历史叙事之中,再加上别具匠心的篇章结构与环环紧扣的逻辑推进,竟使得这本严肃的学术论著丝毫不嫌枯燥。因此,我很愿意把这本雅俗共赏的史学著作以及这位“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兼具的新锐学者推荐给大家。

廖名春

20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