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赵海涛:夏风商雨——二里头王国最后的剧变

2024年春季学期开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举办“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讲座,计划每月一讲,为师生提供相关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42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赵海涛应邀做了题为“夏风商雨——二里头王国最后的剧变”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严志斌教授主持,学校与中心数十位师生参加。

严志斌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二里头遗址地处天下之中的河洛之间,遗址中有多个“史无前例”的重大发现。赵海涛先生对这些重大发现一一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多网格式都邑布局,最早的严整方正宫城格局以及四合院式宫殿建筑,最早的大规模国家祭祀场、官营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绿松石加工作坊,并举例介绍了有代表性的青铜、玉质、陶制礼器群,以及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和绿松石牌饰。

接着,赵海涛先生着重介绍了二里头都邑在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四期的演变。二里头文化二期出现了宫城、祭祀区和作坊区,并出现绿松石牌饰以及绿松石龙形器等器物;三期道路向外延伸,出现四合院式围墙夯土建筑,出现比较复杂的青铜容器、大型玉器,器物种类更丰富、复杂程度更高,表明社会发展水平更高;四期早段大型夯土建筑继续使用,出现更复杂的青铜容器——铜斝等,铜爵变得更大;四期晚段遗址规模急剧收缩,陶器中出现岳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因素。

随后,赵海涛先生描述了二里头文化最后的巨变以及“殷革夏命”。学界对夏商文化分界讨论热烈,观点分歧。赵海涛先生认为对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的深入研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他将二里头四期依据遗迹叠压打破关系细分为四个阶段:第1阶段,原二里头二、三期建立的二里头都城主体要素仍正常使用;第2阶段,除作坊区仍发挥功能并出现新的绿松石作坊外,其余二里头都城主体要素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开始大量出现下七垣和岳石文化遗物;第3阶段,修建了新的大型夯土基址和绿松石作坊,铸铜作坊继续使用;第4阶段,新修建的大型夯土基址和绿松石作坊遭到破坏并废弃。伴随着二里头四期第2阶段二里头都城主体要素的废弃和灭失,郑州地区的大师姑、望京楼、东赵三处二里头文化城址也相继废弃,表明以它们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政权因突发事件而同时性的整体衰落。同时,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出现较多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遗物,以及偃师商城的兴起。这些情况表明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入侵导致二里头都城废弃、政权灭亡后并未将二里头都城的居民全部消灭、将二里头遗址上的设施全部毁坏,而是继续使用二里头铸铜作坊并新建了带有二里岗文化风格的建筑。等到二里岗下层二期、偃师商城第2段在郑州南关外和偃师商城建立起自己的铸铜作坊后,二里头遗址的铸铜作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二里头遗址也彻底沦为一般性聚落。此后二里头遗址上再未见到高规格的大型遗迹,这与西周灭商时殷墟遗址的情况相似。

最后,赵海涛先生论述了二里头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二里头都邑严格方正的规划制度、网格式布局、“居葬合一”的布局形态、宫城制度、青铜礼乐制度等在中国历史上起到开创、引领作用,也为先秦时期其他城址探索布局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二里头的牙璋、铜铃、绿松石铜牌饰等礼制用器在地域上分布广泛,表明二里头文化的政治礼仪、制度、思想观念传播到了这些区域,这些都表现了二里头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的提问环节中,现场老师、同学踊跃提问。郭伟涛先生问及历史上的夏朝与考古中二里头文化的对应关系问题。王帆先生就判定二里头遗址为都城和王权国家的依据以及将二里头文化晚期划分为四个阶段是否准确进行提问。梁睿成先生就下七垣文化与岳石文化同时存在于二里头中是否代表不同族群,以及接下来研究中是否会涉及体质人类学人骨DNA检测进行提问。侯旭东先生询问二里头遗址接下来的发掘重点、居住区的发掘情况、二里头遗址作为都邑的防御问题、绿松石的来源问题。赵海涛先生对这些问题一一给予回应,现场讨论热烈。

现场观众提问

赵海涛先生答现场提问

严志斌教授作总结

最后,主持人严志斌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严志斌教授指出,本次讲座对二里头文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讲座内容十分丰富,让在座的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二里头文化的研究情况和最新考古进展。尤为难得的是讲座中赵海涛先生还对“殷革夏命”这一短时段历史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二里头文化四期进行了细分,并通过对二里头遗址中遗迹的细致考察对“殷革夏命”这一夏商文化分界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为同学们开拓了视野。